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学易水理论 精细辨证

2014年01月06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学易水理论 精细辨证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中医学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辨证分型论治日益被诟病的今天,重新梳理、温习“易水学派”学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易水学派创始于金代张元素,中坚人物是金元李东垣,弟子及再传弟子有王好古、张壁、罗天益,传承与发扬者有明清医家薛己、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

  易水学派著作甚丰,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阴证略例》《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卫生宝鉴》《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医贯》《景岳全书》《医宗必读》等。

  易水学派的形成

  易水学派形成于金元之际。在思想领域,宋代的“理学”和“新学”对医学界产生必然的影响。以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之源,“理”之分化而产生了“气”,进而构成具体的万物。

  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而以王安石、张载等人为代表的“新学”,在治学上主张立足儒学兼取诸家学术之长,反对汉唐俗儒繁冗琐细的注疏方式,重视发明经典中的圣贤精义,重视对经典精神实质的把握。思想上提出了“天道尚变”、“新故相除”、“古今异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等充满革新精神的辩证观点。

  在中医临床,由于社会动荡,因饥饱失宜、劳役所伤、喜怒惊恐、寒温失调引起的内伤杂病较为多见,而徒守《伤寒论》,以汗、吐、下为主要治法的祛邪手段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同时以孙思邈、钱乙为代表的脏腑辨证学说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指导思想与立论基础

  新的学说形成,必然有其指导思想。《金史·本传》中有:“元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这是指导和推动易水学派创立新说的重要指导思想。

  尽管张元素指出“古方新病不相能”,主张革新,但易水学派立论仍立足于《内经》,遵经创新,并未“离经叛道”。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序中指出:“仆幼自受《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讲诵既久,稍有所得……”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著论处方已详矣,然恐或者不知其源,而无所考据,复以《黄帝内经》、仲景所说脾胃者列于左……”等等。

  读《医学启源》《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可见其立论皆本于《内经》。

  张元素、李东垣在精研《内经》、创立新说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脏腑学说,非常重视脾胃(胃气),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似乎还不够。从《医学启源》开篇的“天地六位脏象图”,到《脾胃论》的“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我们可以看出,《内经》中“藏气法时”是易水学派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运六气学说,在易水学派笔下,被内化为“藏气法时”。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1/03/content_81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