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4年02月28日
脏腑有“性” 顺势而治
□ 朱光 河南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报
五脏六腑 秉性各异
受文化背景及认知方法的影响,中医所说的脏腑,不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
在这样一个认知体系中,人体被看成一个小宇宙,脏腑被看成一个小社会,因而中医理论中的脏腑不仅各有其职(“岗位职责”),而且还具有“三性”:
一是自然属性:基于“天人相应”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与自然界有着内在的关联,如肝属木,应春、应风;脾属土,应长夏、应湿等。二是社会属性:如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官等。三是生理特性:如肺为娇脏、脾喜燥恶湿等。
通过联想类比,可以说每个脏腑都被赋予了拟人化的鲜明个性和鲜活特质。因此,临床不仅需要明晰脏腑之“能”,更应该了解其“性”。
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不仅描述了五脏之病与季节、昼夜的关系,而且指出了其治疗中的苦欲喜恶,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这里的补泻之义,即是就五脏本身的喜恶而言,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
由此不难理解,只有在治疗过程中充分适应脏腑的个性特点,做到投其所好,顺性而治,才能收到药中肯綮之效。
顺性治病 组方用药
顺心之性
心为君主之官,属火,应夏、应热。其功能有二:一为主血脉,即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心气是其源动力;二为主藏神,主司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血脉宜畅,惟此才能保证血行的顺利及心血的供应;神宜静谧,惟此才能调控血行,神态安和。二者构成和谐的状态。
但心为火脏,“心恶热”(《素问·宣明五气论》),不耐热扰,一旦有热,无论来自内外,如暑热、风热、痰热、湿热、肝火、胃火、肺热、积热、虚火等,均易扰动心神,可见心烦、狂躁、心悸、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症。
因此,治心一则多清,常用泻心汤、黄连温胆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等;二则要处理好血与神的动静关系。
顺肺之性
肺为相傅之官,属金,应秋、应燥。其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等。因肺“两叶白莹,虚如蜂窠”(《医宗必读》),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易招致邪侵又不耐邪侵,风寒、风热、风燥均易伤之,故有“娇脏”之称。故护肺重在加强调摄以顺应四时。
此外,肺居高位,形如“华盖”,宣发向外,肃降向下,共同完成津液、水谷精微的布散及浊气的排出。而肺主肃降, 一方面有赖于肺的宣发通达,一方面还需要清凉、湿润的环境。
因此,治肺当注意宣与降、散与收的结合,如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桔梗与杏仁、麻黄与白果、桔梗与枳壳等药对均是这种用药的经验总结。
顺脾(胃)之性
脾胃为仓廪之官,属土,应长夏、应湿。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生理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叶天士)脾气不升者,可见食欲不振、食后胀满,大便溏泄,或头晕眼花,或脘腹坠胀,或脏器脱垂等;胃气不降者,可见脘腹胀满,纳差、呕吐或呃逆等。因此,治疗脾胃病尤应处理好升降关系。
据叶天士“太阴脾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之言,欲升脾须先燥脾,因“脾燥则升”。(《医学求是》)燥脾时因于脾虚当健脾,因于湿困当除湿,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平胃散等,若重升提则用柴胡、升麻等。
欲降胃多先润胃,可选用益胃汤、养胃汤、沙参麦冬汤等,若重降逆则用旋复花、代赭石等。此外,叶天士说“胃喜为补”,指出食疗与食养均应顾及、顺应胃的感受。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2/27/content_82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