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阳明自愈与“五土”

2014年05月14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阳明自愈与“五土”

 

 

□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在《伤寒论》中有太多次提到“自愈”,在仲景心目中,治疗不应该是在做对症处理,而应该是在模拟“自愈”的过程。这就是笔者提出“医道法自愈”的缘由。

  笔者认为,有些学者在刻意地回避《伤寒论》中明示或者隐含的医经理论体系,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不合适的。应该说,一切零散的治疗经验,只有发掘出其背后的理论背景,才可以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可以让中医在当代发出持久的光芒。

  近来在学习《伤寒论》时,笔者发现了3条难解的条文,若重视理论便有解,并可以通过解读的过程去发掘圣人的心中所想;如果刻意去回避理论(指系统的中医医经理论),则难解、甚至无解。研究《伤寒论》时,仅仅满足于拣点“小钱”,而不找“钱串子”的学习方式,不利于长远。以下,笔者将借3条难解的条文加以说明。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第184条:“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难解点之一第7条:“阳数七,阴数六。”

  难解点之二第8条:“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难解点之三第184条:“阳明居中,主土……无所复传。”

  这3条细细读来,都和自愈有关系。为什么会自愈呢?知道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创造条件,让疾病更容易自愈。《孙子兵法·谋攻篇》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自愈”应该是医学中的“善之善者也”。

  难解点之一

  直接去理解难解点之一,就难在“阳证易治阴证难”的理论下,为什么反倒会出现“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即发于阳的会比发于阴的“愈”的时间多呢?

  笔者认为,如果和“五”联系起来,和水、火系统的成数联系起来,则此难点有解。《简明实用伤寒论词典》解此如下——阳数七、阴数六,此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其大意指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需阴阳相合方始生成。古人以天为阳,地为阴,以五行代天地万物;—、二、三、四、五代表水、火、木、金、土之数,从一至五,乃为孤阴、孤阳,不能化生。自五加一,为阳生者阴成,阴生者阳成,万物方始出现变化。因万物生于土,故从五始,五加一为六,是为偶数,为阴,故云阴数六;五加二为七,为奇数,为阳,故云阳数七。

  阳证为病其病愈之期当为阳数,故云“七日愈”;阴证为病其病愈之期当为阴数,故云“六日愈”。此古人预测疾病痊愈时间的一种方法。

  实际上“阳数七,阴数六”是水火的成数,从火与水、以及加“五”则为成数,我们是否可以探索出更多的奥秘呢?

  以上理解,让笔者开始在《伤寒论》的研究中重视“五”,“五”是什么呢?是“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中“土”的生数;还是“因万物生于土,……一加五为六……二加五为七……”,河图中最核心的数。

  在中国古代科学体系中,抽象的五和抽象的土是一体的;而落实到中医的生理学中,“五”和“土”具体到了“阳明”。

 

原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5/12/content_85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