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4年06月25日
甘蔗清热又消炎
来源:北京商报
“甘蔗甜又甜,清热又消炎”,说不清这条谚语的创造者是食甘蔗者还是卖甘蔗者,估计是出自卖甘蔗者之口。它是近代的产物,是西医引进中国并有相当程度普及之后的事,因为“消炎”一词不是中医固有的说法。
甘蔗的名字很多,如薯蔗、干蔗、竿蔗、糖梗、接肠草等,据统计,其名字不下30个。甘蔗的含糖量约为18%,主要由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三种成分构成,食后易被人体分解吸收而转化为热能,供机体新陈代谢之用。除糖以外,甘蔗中还含有其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元素,特别是氨基酸,对保证人体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需要、促使机体各种机能的正常发挥、延缓人的机体衰老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甘蔗入药很早,运用也很广泛,《随息居饮食谱》称蔗汁为“天生复脉汤”。复脉汤为医圣张仲景创制,顾名思义,复脉者,使失去之脉复来,是对生命至关重要的事。该方由炙甘草、阿胶、党参、生地、桂枝、麦冬、麻仁、大枣、生姜等多味药物组成,是治疗气血虚少、心悸气短、虚劳肺痿的重要方剂,也是近代中医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的基础方,其疗效之确切为国内外医家所注目。
甘蔗还被广泛运用于热病伤津、心烦口渴、高热不退、肺燥咳嗽、大便干结的治疗上,中医古籍《日华子本草》、《日用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再新》中都有记载。甘蔗还具有和胃下气之功,对消化不良、反胃呕吐、吞咽不适等表现出的症状有缓解、改善、消除和治疗的作用。还有医籍记载甘蔗具有解酒毒、解河豚毒、解疮火诸毒的功能,恰是谚语中“清热又消炎”含义的典型体现。
甘蔗作为食用和药用的功能,一直为历代文人所吟诵。最早提及它的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招魂赋》,赋中有“有柘(古‘蔗’与通)浆兮”的字句。唐代王维“饮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的诗句,不仅道出了甘蔗的甘寒性味,还总结了它助脾胃、解郁热的功效。
(选自《国学养生·民谣谚语话养生》
温长路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原文链接:http://www.bjbusiness.com.cn/site1/bjsb/html/2014-06/25/content_26028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