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新解伤寒 新用经方

2014年06月2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新解伤寒 新用经方

 

 

□ 吴义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认清“伤寒” 正确理解《伤寒杂病论》

    追本溯源,认清“伤寒”是我们学习经方的前提。据考证,张仲景所诊治的“伤寒”是一种流行于东汉年间的烈性传染病,一本《伤寒论》是对当时发病情况的扼要记载。如笔者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教授认为“流行性出血热”无论从传变特点还是疾病演变史上来看,均与仲景“伤寒病”一致。但也不能说当时什么病皆属“伤寒”,虽“伤寒十居其七”却也需要鉴别诊断,如“风温”、“湿温”等。

    笔者认为,《伤寒论》近乎真实的抢救记录及传变规律,给了今人治疗急危重病的眼光和境界,知道“伤寒”是什么病,运用《伤寒》经方就会更加大胆自如,灵活多变。

    无独有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再良认为,如把“伤寒”作为一种具体的疾病来考虑,就容易理解历史上的医家和疾病都是具体的,医家都会有局限性,用这样的观点看后来的临床也会比较清楚。如果说“伤寒”有六经证治的规律可言,那么伴随“伤寒”而出现的并发症往往就难以把握,从流行性出血热的角度,现在似乎可以认识得比较清楚,在治疗上即便有了专病专方的基本应对,有了具体论治在各个病证中的偏重,也仍然离不开辨证论治。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的复杂多变,使《金匮要略》的杂病证治也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金匮要略》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后世临床证治的变化,必须进行补充和拓展。这是我们立足当代疾病谱、提倡圆机活法看伤寒需要具备的基本立场,也提示我们需要吸收养料、落地生根,而非过度神圣化。

    从“流行性出血热”解六经辨证

    分而论之,六经证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完善应该有一个过程,其中张仲景起了重要作用,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可见他是“采”既有之方,“撰”现有之理,实起“论广”作用,但所载方“用之多验”。

    以“流行性出血热”等疫病观看《伤寒》,由于当时不了解“伤寒”发病真正病因,缺乏针对性疗法,故只能“随证治之”,所创六经证治因而具备了临证的普遍指导意义。有趣的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证治蕴育出六经治法,到了现代,医家对流行性出血热反而较常用卫气营血辨证来处理。

    从具体治法来看,流行性出血热按照六经辨治的顺序,开始用温,中间用清,继而用温;而温病始终用清。辨治疾病,六经和卫气营血法应并存,有是证用是方。六经辨治的框架相对平稳,而卫气营血辨证的针对性更强。热病的临床证治纷繁复杂,变化迭出,《伤寒》六经辨证为其基本的把握方法,其实不外乎寒热虚实表里,六经本身并无偏颇,只是具体疾病或患者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寒温本为一统,气分阳明合一。这是笔者对于寒温的基本观点。

    进而论之,伤寒传经反应了疾病的演变规律。传经为一连续的、有程序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它科学地反映了急性外感疾病的机体反应规律。

    本经自传或六经相传反映着疾病的变化趋势和过程,而且都在继续不停地演变着,这提示我们对待疾病需要整体认识,提前截断,这点对急危重症尤为关键。清·高学山谓:“伤寒传经之路,错综变幻中各有一定踪迹,然文词写不尽,图象画不全,后之学者,无津可问,致与金丹剑术,同为绝学。不知传经模糊,则用药全无把握,于是诋仲景之方为不用者,比比也。”指出认识传经对于辨证论治有很强的指导性。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的五期病程,多符合六经传变规律,六经方证与流行性出血热典型表现往往有相互对应的关系。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热初期,除有“三红”、“三痛”、“皮肤出血点”等出血热特征外,多有恶寒,发热,关节酸痛等症状。大连名医杨麦青教授用伤寒六经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取得一定效果。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初具有很长的发热期,表现为稽留热和弛张热,因长期的高热使体内代谢加快,从而加重人体内各系统的工作负担,使人体热量产生增多,心率增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各种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的传变特点,也很好地解释了《伤寒论》六经病独以太阳病阶段变证最多的疑问。可以说流行性出血热是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经典模型之一。

    时代呼唤经方新用

    时代的变迁,呼唤新的医学模式和治疗方式。仝小林认为,老年病、慢性病、代谢病、药源性疾病、心身疾病和全球性传染病(瘟疫)正成为带有强烈时代和社会特征的现代六大疾病。慢性病与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极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仅依靠“高难度”技术显然不是上策。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6/26/content_87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