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遵古不泥疗心疾

2014年07月0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遵古不泥疗心疾

 

 

□ 陈嘉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许心如,女,1924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外祖父姜子楣和舅舅姜嶽甫均为江浙一带名医。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59年~1961年参加北京市第一届西医学中医脱产学习班,系统学习中医3年。1962年结业后至今一直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擅长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对脾胃、内分泌疾患等疑难杂症亦有较深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许心如,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她遵古而不泥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中西医结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胸痹

    中国古代文献对胸痹早有认识,首见于《灵枢·本脏篇》:“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咳,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心痛病名出于《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臂少阴脉起于臂两骨之间,……是动则病:心痛,益渴欲饮,此为臂蹶……”

    此外,《内经》尚有“卒心痛”、“厥心痛”之名,并将心痛严重,预后险恶者称为真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将胸痹心痛并名而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心痛协作组则提出,以胸痹心痛命名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

    许心如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胸痹之证多因饮食不当,情绪激动,寒邪晦侵,年老体虚等原因所致。临床上可分为心血瘀阻、痰浊阻塞、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等,以气阴两虚夹有瘀血内阻为常见证型。

    故此,她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组方(二参通脉汤)治疗胸痹,后来发展为三参通脉合剂和三参通脉口服液。三参通脉把扶正和驱邪有机地结合起来;方中用生黄芪、太子参、丹参益气滋阴、活血通脉而止痛为君药,以元参、白芍、赤芍、延胡索以助臣药养阴活血止痛,佐以娑罗子、柴胡等以温通行气止痛,以助气机条达,诸药合用而获益气滋阴、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开展的“三参通脉合剂对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及)支架植入术成功的患者心绞痛复发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中,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口服三参通脉合剂,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方可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

    泻肺利水治心衰病

    许心如通过对心衰病患者的长期观察,结合古代文献创造性地提出了“泻肺利水”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

    心衰病指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心气本衰复为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畅,机体血虚或血瘀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多由心阳不振,阳虚水泛或阳虚血瘀引起,表现为心悸怔忡,喘满咳唾,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身体浮肿等临床症候群。

    在《黄帝内经》中早有“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心水”的病名;宋代《圣济总录》中首次提出“心衰病”的病名;元《丹溪心法》提出了该种病的治则;明《证治准绳》在利水的基础上提出温阳的法则,“若心气不足,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必折逆气,泻其木,补其阳。”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6/27/content_87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