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邪正相交 发病有三

2014年07月10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邪正相交 发病有三

 

 

□ 熊继柏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致病因素和机体本身抗病能力两个方面,《内经》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认为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正两方面的作用。详读《内经》相关理论,笔者把它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出自《灵枢·百病始生篇》。其所谓“两虚”,一指外来的虚邪,即贼风邪气;二指人体内在的正气虚,只有在虚邪与正气虚这“两虚”相逢的情况下,邪气才能伤害人体发生疾病。“虚邪”与正气虚乃是外感发病的两个必备条件,而这两者之间,又以正气虚为发病的关键。

    如果人体正气充盛,则正能胜邪而不易发生疾病,即《素问·刺法论》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人体正气虚弱,则邪气乘虚侵袭人体,正不能胜邪而容易受病。所以《素问·评热病论》特别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邪气侵犯人体,人体的正气一定虚。可见正气虚弱乃是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而外来邪气则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这就是《内经》一再强调的以内因为主的发病学思想,诸如“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闭),烟垢著(形容皮厚体肥),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灵枢·岁露》)等。《难经》所说的五脏“旺者不受邪”;《金匮要略》所说的“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都贯穿了《内经》这一发病学思想。

    此外,《素问·经脉别论》还指出“生病起于过用”,所谓过用,即过度耗用;凡饮食、劳逸、情志、房室等各种因素超过了常度,耗伤了人体,便可以产生疾病。这仍然是从邪正两方面的作用认识发病,仍然是以内在因素为主的发病观思想。

    所以高士宗《医学真传》说:“人身本无病也,凡有所病,皆自取之,或耗其精,或劳其神,或夺其气,种种皆致病之由。”

    故邪相袭  因加而发

    凡邪气伤人,没有立即发病,而是潜伏体内再由某种诱因触发,这种故邪与新邪相加而发病的情况,《灵枢·贼风》称之为“与故邪相袭”,“因加而发”,此即后世所谓“伏气学说”的理论导源。

    《灵枢·贼风》指出:“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必有因加而发焉。……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

    这里提出了5个方面的伏邪:一是伤于湿气,久留不去;二是有所堕坠,恶血在内;三是情志不节,气机逆乱;四是饮食不适,脾胃损伤;五是寒温失调,卫气失固。并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诱发因素:一为外受寒、热、风邪而触发;二为情志波动如所恶、所慕,使血气内乱而触发。

    这些内容,较之后世温病学家的伏气说,其范围要大得多。温病学家所论伏气温病,如春温、伏暑等,均只指外受的六淫邪气,并未涉及情志等诸多因素。其实,临床所见故邪因加而发的情况颇多,远远不止于伏暑和春温。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病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是其例。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7/09/content_87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