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儒家思想与中医天人合一观(上)

2014年07月18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儒家思想与中医天人合一观(上)

 

 

□ 孔令俭 山东省曲阜中医学校

 

 

中国中医药报

 

 

    以孔子“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走向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段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的基础性观念。回看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无不以此作为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有不少中医药史研究者认为中医药学中“天人合一”的医学观主要来自道家学说,但笔者认为此说有失偏颇。就对中医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面性、深刻性影响来说,儒家远远超过道家。以下将简述之。

    天有五义 至高无上

    “天”可以称为中国文化哲学中最古老的范畴,现存最早的文献“甲骨卜辞”中就有“天”的概念;其后,《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及诸子著作中更是频繁出现。但是,“天”这一概念的涵义也歧义不一。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就曾作出过概括:

    在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曰命运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如孟子所谓“若天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荀子·天论》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说“天命之为性”之天是也。(《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

    实际上这5种天的涵义还可简括为2种,即主宰之天与自然之天。研读先秦典籍,不难发现商周时期的人们心中的天,具有“吉凶祸福”、“得失成败”的决定权,是至高无上的天上的主宰。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文化哲学意识亦不断提高,到春秋战国之际已达到相当水平。“天道远,人道迩”即是这种进步与提高的具体表现。其后,天还渐变为宇宙中天地人并举的自然存在,或变为人之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根源。《尚书》、《诗经》、《左传》中的天,多为前者;《论语》、《中庸》、《孟子》、《荀子》中的天,多为后者。而“天人合一”之观念则来源于《中庸》与《孟子》。

    《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四书五经·中庸章句集注》中国书店)《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天命之谓性”与“尽心知天”两个命题都是用天命来说明人的心性乃天之所命。这是在中国文化哲学中首次把天内化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把天和人及天人关系哲理化。稍后出现的《周易大传》作为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述,就在此基础之上对天人关系展开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与阐释。

    “天人合一”内涵有二

    《周易大传》出现在先秦战国时期,它是这一时期儒生继承思孟学派之“天人合一”观念并把阴阳家的阴阳学说融合到对《易经》的解说当中,创造出儒家的宇宙模式,进而再释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而创造“天人合一”这套哲学,其目的就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系辞上》,齐鲁书社)

    《周易大传》中的《系辞》上下,可称得上儒家学派的《易经》通论,它集中论述了易学的基本原理、卦爻结构和象数体例。《系辞》作者认为,《易经》只是对客观外界的一种摹拟、象征和反映,它是古圣人(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而提炼出来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结构。

    《系辞上》开章明义论说了《易经》的性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经》是一套符号体系,正如《系辞上》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是,这套体系,包括设卦、立爻以及卦爻结构中的动静、吉凶的变化并非圣人凿空而为,而是“与天地准”,是对天地自然的如实摹拟、象征和反映;实在与虚拟二者虽有区别,但却一一对应,应当联系起来合而观之,相互发明。

    对此《系辞》作者议论道:《易》与天地准,故论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系辞上》)……《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系辞下》)

    《周易大传》的另一篇《说卦》亦表达了与《系辞》相同的观念,不过它更接近思孟的“尽性知命”之说。

    《说卦》有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显而易见,《周易大传》所表现的“天人合一”内涵主要有二:一是天、地、人三者同构;二是天人之间是相感相应的。它们既是太极、阴阳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们由这一结果反观太极、阴阳大道的必然途径。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7/17/content_88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