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经方阳明病七辨

2014年07月3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经方阳明病七辨

 

 

□ 陶有强 北京汉典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经方”是“经方医学”的简称,是一个独立的医药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理论集中反映在六经八纲思想指导下的方证相应学说,临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笔者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说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

    一辨:阳明病实质

    经方六经来自八纲。人体患病后,基于正邪相争所产生的症状反应,在病位上不外表、里与半表半里,病性上总赅阴、阳两类,三而二之为六,即病证的六种基本模型:表阳证的太阳病,里阳证的阳明病,半表半里阳证的少阳病,表阴证的少阴病,里阴证的太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的厥阴病。阳明病实质为里阳证,即病位在里,病性属实属热的一类阳性证候。

    二辨:阳明病依据

    经方六经病辨证的依据主要是《伤寒论》记载的六经病提纲。阳明病辨证的主提纲是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辅助提纲是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分别提示了阳明病的两种情况,即热结成实的腹证(腑实证)反应与热而不实,只可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

    三辨:阳明病来路

    《伤寒论》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一般认为本条讲阳明病的成因,实际上是讲三阳合病并病的情况,太阳阳明者,即太阳阳明合并病证;少阳阳明者,即少阳阳明合并病证;正阳阳明者,即单纯里实热的阳明病证。

    若以成因讲,阳明病来路错综复杂,非仅此三类。阳明病为病位在里的阳实热证,可从太阳病、少阳病传变而来。亦可由其他的阴证转阳变化而致。

    四辨:阳明病与温病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又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分析其证,脉浮、发热、汗出,虽有似太阳病,但其发热而不恶寒,汗出而渴,确属阳明病外证。

    后世“温病”包罗甚广,诸家论述,分别太繁,至有“寒热之争”。清人陆九芝有言“阳明为温病之薮”,最为切中肯綮,而温病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丰富了阳明病(热病)的证治。纷纭繁复的“温病”岂能尽归阳明病?但其终不脱六经轨范之涵摄。

    五辨:阳明病与三阴病关系

    《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为表阴证,津血本虚,若入里传至阳明见燥结异常迅速,阳明里实,更灼伤津液,恐其交相为患,终成热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与大承气汤。同理,321、322条皆峻下热结以保存津液。

    后世以少阴病篇皆属少阴病,冠以“少阴三急下”,而又从少阴为“肾”出发,徒增寒化、热化之说,诸家聚讼不休。实则为表阴证的少阴病转属为里阳证的阳明病,或两者相兼为病。同理,太阴与厥阴病皆有转属或合并阳明病的可能。当然,阳明病也有转属或合并太阴病(里虚寒证)的可能。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7/30/content_88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