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4年08月01日
唐蜀华中西合璧治心系疾病
□ 王振兴 江苏省中医院唐蜀华工作室
中国中医药报
原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唐蜀华,是全国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习古文、诵汤头,又师从于国医大师周仲瑛,苦学三载,益见精进。
唐蜀华中西互参,悉心钻研心血管病的理论与实践,努力发扬中医的优势特色,是业内有鲜明个性的专家之一。笔者现将其主要学术观点概述如下。
中西合璧互补短长
传统中医望闻问切,仅凭医者感官直觉辨证易于受限,唐蜀华认为:超声、心电、同位素,皆应纳入中医范畴,窥镜、CT等皆为四诊之延伸,现代中医应力排“西化”之嫌,坚信辨病可以帮助辨证,发扬中医治疗之长。
如唐蜀华曾治一“喘证”患者,其前按“哮喘”治疗3个月,历经宣肺化痰、补肺纳肾等治疗,病情不减。他仔细听诊发现心脏有杂音,进一步检查诊为“心衰”,改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方药治疗,效如桴鼓。临证类似病例,并非鲜见。
唐蜀华强调,在治疗上,中医要努力寻找西医的不足,发扬自己的长处,并实事求是地根据循证医学的结果评估自己的不足,借鉴西医之长,为患者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优势特色。
如论治高血压病,既要发挥中医改善症状,调节血糖血脂代谢,血液黏稠度,保护重要器官等整体优势,又要看到中医在稳定降压方面仍是薄弱环节,不妨应用“西药”之长,以减少心、脑、肾、大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他主张发挥中医多靶点、多环节、双向平衡等整体调整作用,着重恢复自身抗病能力,并吸取西医治疗针对性强等长处,将传统理论与中药现代药理相结合,重视药物的量效关系、配合意义以及中西药同用的利弊。强调要发展中医理论就必须积极推进中医现代化,评价中医疗效必须从个人经验上升到现代科学的水平。
形成“心系疾病”治论
唐蜀华从事临床、科研50载,悉心钻研心血管病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自己“心系疾病”的学术经验。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唐蜀华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虚、瘀、热、毒密切相关。阴虚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而脉络瘀阻后壅瘀生热化毒为害,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的关键环节。阴虚之体,易生内热;阴虚血脉失于濡润,血行稽迟而为瘀。且诸多复杂的病因作用于阴虚之体,正衰积损,滞而成瘀,积瘀成毒。瘀久不除,可郁而化热;反之,血得热又煎熬成瘀。而热又可蓄热成毒,助长毒势。
如此,多种病理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至瘀血热毒渐损伤血脉,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唐蜀华据此总结了具有养阴活血、清热解毒作用的芦黄颗粒(由何首乌、黄精、姜黄、红花、虎杖、漏芦组成),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
他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本虚(心阳气亏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贯穿整个病理过程的始终。治疗应注重审机论治,标本兼顾,故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其重要治则。唐蜀华并强调应病证结合,把握病情发展;重视循证,结合药理。
在心衰的治疗中,补益心气乃其主法,且不忘运脾理气。温阳首推化气通阳之桂枝。滋阴须分深浅,常于麦冬、天冬、北沙参、玉竹、石斛中选择。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常可选用活血兼益气或通阳的三七、桂枝。利水以淡渗之品为主,如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防己、玉米须等。此外,益气利水(黄芪、白术)、温阳利水(桂枝)、活血利水(水红花子、泽兰)亦常用。
另,心衰与肺、肾密切相关,应注意固本清源,或泻肺利饮,或补益肺肾。关于立法遣药的体会,唐蜀华总结为:益气贵运脾,温阳须斟酌,滋阴不可过,活血不宜凉,利水需常流,肺肾须兼顾。
高血压病
唐蜀华认为要把握好中医干预高血压的目标定位。中医发挥整体平衡和辨证论治的优势,不仅能够改善高血压的临床症状,调节机体紊乱的代谢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降低血压。
中药降压涉及清热类、泻下类、活血化瘀类等,包含多种化学成分,其降压机制也是多途径的。不仅是复方,单味中药的降压也可能是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但中药对多数2、3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并不理想。
故中医的相对优势在于整体调节,以辨证施治为主。应在以下五方面把握其目标:辅助降压、改善症状、保护靶器官、纠治代谢障碍、减缓西药副作用。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7/31/content_88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