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因势利导”在中医学中运用

2014年08月28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因势利导”在中医学中运用

 

 

□ 张谨枫 赵新鲜 刘新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

 

 

    “因势利导”理论源于先秦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载孙膑之言“善战者, 因其势而利导之”,主论用兵之道。同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胜”便是一种“势”,故因其势而治,“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其理论本质便是“因势利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医“因势利导”思想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诸种因素,顺应病位、病势特点,以及阴阳消长、脏腑气血运行的规律,把握最佳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方法加以治疗, 以最小的治疗成本达到最佳的疗效。它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个体化体现,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等整个过程。

    顺应自然之势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天地阴阳之变化、五行之运动,运用辨证思维,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本质规律,从而提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整体观思想。认识到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和社会密切相关,形成了因循天道的思维方式。医道就是建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是吸收“道法自然”思想而成的。

    故疾病治疗当考虑自然之天地阴阳消长,天时五行变化,月相盈亏变化,地理差异等因素。《素问·脏气法时论》言:“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故中医药的治疗要从整体、运动、功能的角度,进行宏观、综合的调节施治,而“因势利导”治疗原则正是其具体体现之一。

    如六淫致病之论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内经》中“悲哀愁忧、心术惕思虑”等情志致病的记载,如“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在具体治疗中则因势利导,根据病因而辨证施治,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以及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法则。又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西北之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宜用疏通轻剂。”均体现出“法自然、顺天道”的因势思想。

    顺应正邪消长、脏腑特性

    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动员各种防卫代偿功能对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中医将损伤与抗损伤用“正邪相搏”加以概括。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强弱是感邪发病与否以及发病性质、病愈康复的关键。

    《灵枢·百病始生篇》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热评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把握正邪斗争这一矛盾双方并因势利导,是发病及治疗的关键。“扶正祛邪”便是因正邪消长之势而利导。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在扶正祛邪的因势利导治则指导下,当根据病变脏腑之生理特性的差异而区别对待。或损益脏腑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针对脏腑精气血阴阳的具体情况,选择益肾填精,补益气血,调理阴阳,抑或清热泻火,利湿通淋等法。

    五脏以藏为用,六腑以通为用,必须顺应脏腑特性,调理脏腑功能。如重视先天之本的扶阳学说、重视培补后天之本的补土派均有因脏腑特性之势而利导的特征。

    具体应用中如脾宜升为健,胃宜降则和,故病变多表现为升降反作,故脾胃病变,重在化运中焦,升清降浊。如李东垣《脾胃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亦如唐容川《血证论》:“大肠司燥金,喜润恶燥,寒则滑脱,热则秘结,泄痢后重,痔漏下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言:“脾阳宜动,动则能运,肾阳宜静,静则能藏。”《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即是根据脏腑苦欲之性而利导之。

    再如论脉法之切脉时机“诊法常以平旦”,因为平旦人气生,“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依据平旦脉络“气血调匀”这一定势,“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依据五行“生克制化”而提出的“补母泻子”、“培土制水”等治则均是因机体生理特性而利导之。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8/27/content_90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