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4年09月22日
血燥证辨疑
□ 李晓强 陕西省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患者如出现皮肤干燥、粗糙、皲裂、脱屑、毛发干枯、口唇干燥等一类临床症状,皮肤科医生会习惯用“血燥证”来辨证论治。在诸如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等一系列干燥鳞屑性皮肤病的论治中,血燥证似乎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证型之一,在文献中,关于血燥证的论述也不在少数。但笔者以为,这个概念是否符合中医理论值得商榷。
燥的渊源
《说文》言“燥者,干也”,是相对于湿而言的一种病邪和病理状态,如费晋卿所言:“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易经》“火就燥”,说明燥与火、热之气联系紧密,火热耗津伤液,燥同样损伤津液,故有“阳明燥化”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燥与金同气相求,而金在脏为肺,肺又主皮毛,因此,燥与皮毛关系最为紧密。所以,燥邪过盛,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等。
燥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外燥实为六淫之一,乃时节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是直言:“燥胜则干”,这些都说明燥应该为秋季之主气。内燥则多为阴虚、血虚或瘀血致使阴液或津液生成减少或疏布不畅所致。一般来讲,急性发病多因外燥所致,而慢性疾病则多因内燥所致。
“血燥证”存疑
关于血燥证的论述,在古代文献中并未明确提及。“血燥证”这一概念真正提出是在现代。具体是什么时期何人首次提出,无从考证。有人提出是已故中医皮肤病学家赵炳南首创,但也无法确定。那笔者要问,为什么血燥证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是否存在却被古人所忽视呢?就此,笔者有一些想法,与同道探讨。
基础理论之辨
众所周知,燥有外燥和内燥之分,甚至有阳燥和阴燥之别。对于外燥,王孟英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一节中说:“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应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这说的是六淫之燥,诸如此类论述,举不胜数。
但对于内燥,历代直接论述的并不多,内燥之病,多为阴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辛甘”,以法测证,当知内燥伤人,临床表现多为阴证,而非我们想当然的跟外燥类似的干燥少津之证。
临床之辨
根据目前学者阐述血燥的临床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包含了血虚、血瘀、津亏、阴虚、风盛的一部分表现。换句话说,血燥证就是以上病证的一些不完整表现的简单集合。
皮肤干燥、粗糙、皲裂、脱屑、毛发干枯、口唇干燥、鼻干、大便干燥、咽干等一类临床症状,显然是外燥所致。但随便翻阅古代医典就会发现,历代医家多认为这些是由于燥邪,也就是外燥耗伤津液的结果。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09/19/content_90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