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辛开苦降”理脾胃

2014年11月04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辛开苦降”理脾胃

 

 

□ 邱敏 孙科 重庆市中医院曾定伦名医工作室

 

 

中国中医药报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重庆市名中医曾定伦在治疗脾胃病时,根据脾胃病多寒热错杂的病因病机特点,用“辛开苦降”法施治,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浅析如下。

    后天脾胃,能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曾定伦说,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化、排泄过程,早在《素问·经脉别论篇》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上述论述说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虽与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有关,但整个活动的中心是脾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故自《内经》始,后世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且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散精于肝”“浊气归心”“上归于肺”等过程均依赖脾脏的“运化”及“升清”功能,而“游溢精气”“下输膀胱”等过程均依赖于胃腑的“受纳”及“通降”功能。

    脾为太阴湿土,其性喜燥而恶湿,主升,赖阳以煦之;胃为阳明燥土,其性喜润而恶燥,主降,须阴以润之。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以清代医家叶天士总结最为妥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和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的生理功能是饮食物消化、吸收、布散、排泄的基础。

    脾胃如市,病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李中梓《医宗必读》),饮食物均通过胃肠道,经消化、吸收,给机体供应营养;“胃肠如市,万物入耶”,《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无论是滋养人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还是攻毒驱邪治病的药物,均是通过脾胃“服之”消化、吸收而起作用。故饮食物“辛苦甘酸咸”五味的偏嗜,药物寒热温凉的偏盛,都会影响脾和胃的生理功能,导致脾脏“升清”、胃腑“降浊”功能失常。

    脾气亏虚,往往是引起“寒证”的原因,《素问·刺志论》云“气虚者,寒也”;而胃气壅塞,往往是发生“热证”的基础,《素问·刺志论》亦云“气实者,热也”;这种寒热的病机临床上表现为热则气盛,消谷善饥;寒则气衰,运化无力。故《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虚则腹满肠鸣,飧泻,食不化”,《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正是由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两者多相互影响。

    如脾为湿困,运化无力,清气不升,可影响胃腑的受纳和和降功能,出现纳呆,痞满,恶心,呕吐等症;反之如果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脏的运化及升清功能,出现腹胀,便溏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针对病机,应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针对脾胃病阴阳并病,寒热错杂的中医病机,曾定伦在临床上多采用寒热并施,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最喜用的是“半夏泻心汤”。

    该方为仲景治疗少阳误下成痞所立,“但满不痛为痞”,伤寒表邪未经表散而误下,误下伤中气,加之邪气由表入里而乘之,则脾不能升清,胃失于降浊,中焦痞塞不通而成痞满。张秉成论该方:“所谓彼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芩、连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湿热为病者,皆可用之。但湿浊粘腻之气,与外来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药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散之,一升一降,一苦一辛。并以半夏通阴阳行湿浊,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参、大枣者,病因里虚,又恐苦辛开泄之药过当,故当助其正气,协之使化耳。”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11/03/content_92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