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话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史话 >> 中医史话

张人骥:经络科学的开拓者

2014年11月1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张人骥:经络科学的开拓者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张人骥,1930年出生。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筹备委员,并是英国水蛭联合学会会员、国际水蛭联合学会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美国现代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张人骥教授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志在生命科学。1949~1953年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本科毕业,1954~1956年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生理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校,在生物学系任教。其中,1980~1981年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科学系访问科学家,1981.6~1982.6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副教授,1987.2~8瑞士巴塞尔大学合作科学家,1990.10~1991.1美国耶鲁大学分子及生理学系顾问教授,1994.4~8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神经生物学系访问教授,魏兹曼研究所访问教授。

    1958年在赵以炳教授指导下对狗的低体温死亡与复苏进行研究,在他对保持肌体和脑细胞生机的生物学基础究竟是什么的思考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发表的“经络是一个独特系统”,“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曾经跟随陈德明教授研究蜚蠊尾须毛形震动感受器的反应性等。他的论文发表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和《北京大学学报》。

    科学实验评定针刺麻醉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张人骥曾经到医院正规学习针灸技术,在四清运动时张人骥曾经被派往农村,在干活中有人脚扭伤和腰部扭伤,他曾经用针灸治好农民腰及脚腕子扭伤。他对针灸效果有亲身体验。在激烈争论针灸麻醉效果并走两个极端时,张人骥曾经说“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过去主要是靠中医药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其科学性应通过科学实验检验,不可口说无凭,真伪应当根据实验结果再做结论。这是一个长期过程,认识应通过不断实验探索逐步提高。”在激烈争论针灸麻醉效果两个极端时,他走进实验室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评定针灸麻醉的效果,并自1974年开始与同事在《清华北大理工学报》、《中国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和《科学通报》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通过实验得出:在利用体液因素进行平衡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手术可以降低动物挣扎,并提高手术效果。

    通过对神经递质、介质和激素的调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针刺致痛到抗痛的转化,并揭示在迷走神经垂体后叶通路中构成神经分泌网络系统。同时指出实验结果显示针刺手术完全无效和完全镇痛的极端观点都是不正确的。这项研究结论受到国外生物科学界及医学界学者们的瞩目。自此,他从实践到理论对经络的揭示更感兴趣。

    1978年张人骥与物理学系杨威生教授合作用自己设计的四电极方法测定人体皮下电阻值,首次揭示并提出“低阻经络”,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此项成果为人体穴位的物理参数为皮肤低阻点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工作发表后即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肯定。

    首个经络的科学实验模型

    张人骥应邀出国进行神经生物学的实验合作研究,回国以后带回了实验仪器。为了从细胞层次进行深入探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应用神经生物学实验方法独立对经络进行开创性探讨。他首先建立了经络的神经生物学实验模型,也是自从经络现象在我国提出历经几千年以后首个经络的科学实验模型。他通过实验揭示了机械刺激体表引起人脑感知跨体节双向循行的神经生物学现象;通过超显微结构证实神经元与胶质细胞间存在缝隙连接,并通过对功能与结构的超微实验研究得知,缝隙连接是最狭窄的含液并置膜结构,其具有生理学功能意义。得出,从细胞间液联通于细胞外液的通道是与体液相通的,并构成肌体的内环境通道。这项研究推动了在分子水平探讨含液并置膜两侧细胞内低阻贯通调节机制,为经络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另外,也通过对体表背和腹中线的实验得知,体表的方位取向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的,这从另一角度表明经络是通过神经系统起作用的。有关神经生物学实验成果张人骥曾经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Devel Brain Res.》、《J. Exp. Biol.》、《中国工程科学》和《北京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

    在积累半个世纪的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03年7月张人骥和潘其丽的专著,首部《经络科学》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于2010年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再版《经络科学中华自然理念论证与数学表达》。在此基础上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创立了经络科学新学科,并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大学生及研究生开设了经络科学讲座。

    张人骥在细胞层次对经络科学的开拓,是对为经络科学奠基的“经络是一个独特系统”和“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学说的传承和发展,也是轩辕子孙对《黄帝内经》的传承和自然科学表述。这一项承前启后揭示中华传统医学科学内涵的自然科学创见引起国内、外科学界和医学界学者们的瞩目,也填补了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空白。(殷新茹)

    原文链接:http://www.satcm.gov.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22&id=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