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中医临床学术三弊

2014年12月25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重药轻医 重病轻证 重方轻法



中医临床学术三弊



□ 朱光 河南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报



    一个时期以来,针对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业内有识之士不时发出警示之声,此尤以已故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的观点较具代表性。他认为,因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学界出现了“中医西化”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将产生“四化”的局面——“中医思维弱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评价西化”。“四化”问题得不到重视,将会使中医传承走很大的弯路。这种现象必须正视、不容回避!

    笔者对陆广莘的观点深表赞同,并认为造成中医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存在着三种不良倾向,或曰三弊。

    重药轻医

    众所周知,中医学有完整且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也是随着西方医学的兴起,数百个民族医学相继土崩瓦解、销声匿迹的背景下,而能得以留存的根本原因。在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医学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并留有深深的印迹。通过司外揣内、取象比类、体验感悟等认知方法,吸纳融汇其他学科知识,并引入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气等作为说理工具,中医学终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体系——既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及自然科学属性,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及社会科学属性。这一体系有两个显著特点,即认识论上的整体观念和方法论上的辨证论治。此二者分别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及1800年前的《伤寒杂病论》中已确立和运用。在其后的岁月里,尽管代有进步,但总体说来只是从不同角度对上述认识与方法的补充与完善。可以说中医学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具有超强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理论体系。

    中药取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与矿物,属天然药物。由于禀承不同、成分有别而具有“四气”及“五味”之偏,走行去处(归经)之别,藉此可用来纠正不同脏腑、经络的疾病之偏,因而中药治病的原理可概括为“以偏纠偏”。

    显而易见,中药的应用一定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只有弄清病变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做到药证相应,药中肯綮。尽管中医历代也重视专药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甚至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法,但这种“效在于药”的现象决非主流,不能显示中医治病的规律和对疾病认识的全貌。当前,不少医者热衷于单味药的研究,临床用药时总是考虑其药理成分,如抗炎、抗病毒、抗癌、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等,试图通过其某种药理作用而达到某种治疗效果,而忽略了病变发生的背景及其病机过程。长期实践、无数事例证明,这种“对号入座”的“拼凑式”用药,显然属于舍本逐末,自然难以取效。

    重病轻证

    所谓病,是对人体病理变化全过程特点与规律的概括,所反映的是贯穿于病变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所谓证,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邪正关系,反映的是病变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或主要矛盾。辨证就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归纳、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某证。这是中医学用以揭示疾病本质的特有方式,也是“治病求本”的基本要求。

    客观地说,中医学尽管也重视“病”的诊断,但因其病名多数反映的只是疾病的表象,故而更加强调用“证”来反映现阶段的病理实质,并以此作为确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比较而言,现代医学无疑更注重“病”的诊断。时常为了明确一个诊断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室、影像学等的检查,甚至引起患者质疑“过度诊断”并成为医患矛盾的一个常见缘由。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4-12/24/content_94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