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站新闻

保护濒危灭绝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惠及人民群众

2015年02月03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保护濒危灭绝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惠及人民群众


编者按:《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整理研究》课题启动与实施,将拉开中华中医“百花齐放大剧”的序幕!将使丰富多彩的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展现出来惠及大众!将在中华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将成为中华中医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

2014611日上午九点在北京齐鲁饭店,成功举办了《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整理研究》课题启动新闻发布会。该由课题中央级公益性科研经费资助,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主任刘剑锋教授担任课题组负责人,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个挖掘、整理、研究、推广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国家立项课题!该课题的启动与实施得到国家政策扶持,得到国家级科研力量及平台帮助,得到顶尖级管理团队指导。课题旨在选拔研究民间中医确有效果的特色诊疗技术,提升中医技术惠及大众的服务能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中华文化传统中蕴育而生的民间传统中医,虽历经风雨而沧桑,但其巨大顽强的生命力却不是其它学科能够相提并论的!

一、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中医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其科学内涵不言而喻

习近平主席在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并发表的讲话提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广义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指中医本身具有的与现代西医学有明显区别的带有自身特点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如中医的脉诊,可以诊断许多疾病,西医只是用来看心跳次数;中医针刺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西医扎针只是给药的一个手段,这些特色诊疗技术显然是中医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狭义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相对中医主流辨证论治体系有区别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或者说现在教科书上没有使用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单方、验方以及药物外用的药物疗法,以及特殊的非药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些技术是根植在丰富的中华文化(包括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以人的实践体验为标准的特色技术。如手诊、耳诊,经典没有记载,实践证明有较大诊断价值,各种教科书上没有的手法,其疗效往往比教科书的好,经常会使人目瞪口呆;很多特殊典籍和教科书上没有的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方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加上这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中医核心竞争力更为强大。

民间中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对于打开整个中华文明的宝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由于历史、文化、管理等原因,这些技术的持有人往往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相关的历史、理论以及方法的规范操作等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加上“技不外露”、“传子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传统因素,严重制约了这些宝贵方法的传承和发展,导致许多方法濒临消亡,挖掘、整理、验证、推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传统医学的一段论述中提到:传统医学被人们接受,关键是临床效果的肯定;而其中主要环节在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什么是科学?哲学家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是很成功,关于科学的定义至少有200余种,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但是这种反映的知识体系是受当时客观环境制约的,也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但对于医学公认的基本原则与标准则是亘古不变的——“安全、有效”。民间中医药以其卓著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民间中医药以其临床疗效而赋予其自身“科学”的内涵。当然,现在民间中医药自身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我们古籍文献的医案的记载只记载成功案例而忽略失败案例的总结分析,比如民间中医队伍本身鱼龙混杂,比较混乱……正视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挖掘、整理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意义所在。

中国未来的发展靠的是继承与创新并举,中医的发展不但需要传承更需要不断的创新,以适应人类日益发展的健康保障需求!中华中医与现代医学携手共同保护人类的健康将是全人类的福祉!

中医的创新源泉何来?只能从中医的源头活水——民间寻找。因此挖掘、整理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仅是促进民间中医药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整个中医的发展乃至中国医学的发展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民间传统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证。党和国家始终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民间传统中医是指非官方的中医药的机构、人员和技术等。中医源自民间,其根在民间。民间中医是指通过师承、家传、自学等为主要形式学习和掌握中医技术,能够运用中医诊疗技术进行医疗服务的有一技之长人员。历代著名的医家如华佗、扁鹊、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是民间大夫,现代的第一批国医大师也均是师承、家传或自学的民间中医,我们中医研究院建院是靠各地调来的民间中医而嗤声业界;历代著名医书也大多非官方修撰,经方在汉代以前原指官方收藏的多年有效的药方,后东汉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数几十年的临床功底而写就<<伤寒杂病论>>,起初也秘传于江南诸医师之间,而非官方医药局,经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阐述和提供到官方医药局,<<伤寒杂病论>>著作才开始上官方医药局,流传到邻国日本和朝鲜。特别是宋朝的皇家翰林学士的校检,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使张仲景的学说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历经金元明清诸医家的实践和勘误,使张仲景的理论和药方与辩证随证变化更具临床操作性和精确性.从而使张仲景的药方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必读的经方。

现在广泛应用的中药、中医技术如云南白药、三九胃泰、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旋转复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等也均来自民间。目前中医药得到世界公认的科研成果如青蒿素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实践来源均是民间。

从历史上看,民间中医才是正统的中医,现在院校教育的中医历史仅有60年,是学习西方医学而来,从历史和结果看不是正统中医。从现状来看,提高中医的服务能力,满足社会、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只能从民间挖掘开始。

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27.6万人,每万人有6位中医医生提供服务;201235.5万人,中药师10.7万人,单纯中医是每万人不到3位,实际下降一半,60多年加上中药老只增长17.4%;同期的西医医生从1949年的8.7万人到2012275万人,增长了近31.6倍;另尚有250万的护理队伍,几乎都是受到的西医教育。2012年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网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910.8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47.6万人,只占7.15%。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急剧萎缩。服务是人提供的,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服务从何谈起。

2012年底,全国有卫生机构948540家,其中中医机构39305家,占4.14%

目前全国2500多家等级中医院鲜有真正的意义上的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60年代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运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必须借助西医仪器才能诊疾断病;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药西药为主互见;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据统计,2012年全国等级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因此,目前的许多中医医院已越来越不姓"中医",在很大程度已不具有中医临床基地的性质。

可以说中医药在人员、机构、技术等诸多方面呈现全面萎缩,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正在逐渐下降。2009年起,国家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民间中医药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离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期望相差甚远。大力开展对民间中医药的人员和技术(包括各民族医药,民族的往往都在民间)的挖掘与保护,则可填补这些空白,大大的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因此,解决目前中医困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重视民间、民族医药这支中医药队伍的保护和管理,发挥这支中医药队伍的力量,抢救、挖掘、整理、保护、推广其中确有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全面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不可或缺的。

三、挖掘、整理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工作基础及工作展望

课题负责人刘剑锋博士,现任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主持过国际、国内20多个大型的相关学术会议,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立法课题调研、民间中医药调研与整理利用研究所自主选题项目等,日常工作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间中医药人员、机构、技术等的一手资料。

民间中医药主要包括民间中医药的机构、人员、技术三个方面,人员、机构主要是管理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正在逐步改进和解决。就民间中医药技术而言,相关特色诊疗技术已经系统收集和观察了到相关项目信息50余个,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

刘剑锋教授自己在熟练运用中医经典的理、法、方、药的同时,对中医民间传统特色诊疗方法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系统总结了两个特色诊疗技术:气色形态手诊手疗和气色形态罐诊罐疗。

刘剑锋教授发明、创立的“气色形态手诊”在继承中医“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理论的基础上,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研究手部这一信息量极大的器官的气色望诊,专著《气色形态手诊法精要》于1991年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后,想继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研究专项、标准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下,以及博士论文“望色诊病的历史及发展”的系统文献研究等,开展了包括:方法的文献总结整理、相关古籍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标准化研究的工作;同时注重技术转化工作,一边研究一边推广,将研究结果推广,通过推广促进研究,使研究不是“空对空”。通过卫生部、民政部于2003年批准成立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手诊手疗专业委员会,开展相关专业培训的技术转化工作,通过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国家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健康》杂志等,培训副高以上临床医生500多人,社会各界人员16000多人,传播到3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版中文、英文、日文专著11部,发表论文21篇。在中医民间传统诊疗方法研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刘剑锋教授研究的另一个方法:《刘氏气色形态罐诊罐疗》2011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正沿着以上路径逐步开展研究工作。

中医现在有两只队伍,一支是院校教育出来的所谓“院校派”,一支是靠中医传统形式出来的“民间派”,这两支队伍各有所长;院校教育的中医,科研力量强,实践动手能力弱,民间的中医动手能力强,研究能力差,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提升和发展中医。中医的发展历史也证明的这点,历史上的每一步典籍都是有学问的人,去总结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出传世之作。

本课题旨在用学院派的科研力量来研究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优势互补,用现代研究方法使得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落脚在“疗效”二字上,使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尽可能的揭示其科学内涵,并得以绵延保存,整合各方资源,团结各方力量,抢救、挖掘、整理、研究、推广濒临消亡的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促进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丰富中华文明的宝库,使中医梦更强大,中国梦更强大,让中医药更好的服务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