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话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史话 >> 中医史话

中药店门口为什么都挂个葫芦

2015年07月2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药店门口为什么都挂个葫芦

2015-07-21 08:32:23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字号:

 

  本文摘自《中医史》,作者李经纬,海南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悬壶之禧。药葫芦,几乎是妇孺皆知,是指装药的葫芦。原本是葫芦科植物的果实,有纺锤形的,有圆形的,等等。在古代,医生多以葫芦盛药随身携带,以为行医卖药的标志,或在其诊室前悬挂药葫芦,亦以为诊疗疾病处所的标志。葫芦之形有似壶者,或葫与壶通用,所以,在古代医生开业行医,也叫作“悬壶”,或自庆或亲朋好友患病之家相贺者,称之为“悬壶之禧”。那么,这又与壶公、费长房有什么关系,这一特殊称谓又从何而来呢?

  大约在我国东汉时期(25~188),我国医、药之行业尚未分开,医生用药亦多自采自制自用,医生诊室必备药柜,或请病家自行去采摘,再经医生认定后而使用。若医生巡回于城市或农村,则随身携带着自己的治疗用药,形同流动的小药房。或以葫芦装药,或以自制的褡裢中缝制的许多小口袋,分别装着自采自制的药材与药料。所以,在汉唐时期,以行医卖药为特点之医师还是比较盛行的。宋明之后,医、药分业才日益成为医药发展的主体。

  《后汉书·费长房传》:“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

  翁者即为壶公。费长房随翁入深山,学道于翁,“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后因“失其符,为众鬼所杀”。故事虽富有神话色彩,但其“悬壶”典故,则为历代医学家与民众所传颂,并尊之为医生们行医诊病之招幌。

  韩康卖药,言不二价。《后汉书·韩康》记载:“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耶?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韩康是一位隐士,深知医药,以采制名山名药为人治病为生,埋名于社会,乃后汉时医德高尚之名家,博士公车连征不至。关于他隐姓埋名、坚决拒绝名利的故事,为后世所传颂。据载:“桓帝(147~167)乃备玄之礼,以安车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康不得已,乃许诺。”然而,车行至亭,亭长不知,误夺康柴车之牛,以为韩康修桥事发,“使者欲奏杀亭长,康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乃至。康因中道逃遁,以寿终”。

  韩康,自采、自制名山名药(道地药材),自卖于长安市(今西安),为病人服务,仅以收入维持生活必需,不以谋利,严格遵循自律,言不二价,成为千古名医。同时,他千方百计拒绝为桓帝政权服务的作为,不为名利所动的品质,令人尊重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