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中医药报:基层中医药发展亟须完善人才梯队

2015年08月2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基层中医药发展亟须完善人才梯队

 

时间:2015-08-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胡本先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尽管国家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频出良策,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滞缓,后继乏人的问题更是凸显。

  基层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

  笔者所在的陕西岚皋县是一个中医药历史文化深厚的地区,晚清民国时期就出过朱自新、王樾、陈步瀛等名中医。据笔者对岚皋县级医院、部分乡镇卫生院的调查了解,该县多数中医是建国初期创办乡镇卫生院时招收的。这批老中医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退休,理应颐养天年,但因人才匮乏,又陆续返聘重新坐诊。这支队伍中,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有跟师学徒出身的、有乡村医生出身的、也有自学成医的,成分复杂,是一支自生自长的中医队伍。他们分散在民间,直接为基层群众服务,是当前岚皋基层医疗队伍的组成部分。目睹老中医收入低的状况,年轻中医药人员相继改行,为岚皋县中医药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医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医学本科最低都要学5年,岚皋县每年高考考取医学院校的学生非常之少,大多数人毕业后又不愿回到家乡,导致中医人才严重匮乏。中医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加之相关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不配套,中医人才进入渠道不畅,造成中医人才缺乏、断档。资深中医相继离世,青年骨干往往到上级医院就职,县医院、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都面临中医传承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现状。

  目前,岚皋的中医药行业有相当一批民间中医,他们大多苦心钻研、医术精湛,热心济民,很受老百姓的欢迎。但民间中医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他们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中医理论临床培训;二者思想保守,缺乏交流沟通,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等。

  乡村需要优秀中医师

  广大农村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村民往往选择就近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就诊,但农村真正懂得中医方面系统知识的医师和全科中医师少之又少,中医人才匮乏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培养中医人才,一是靠引进,二是靠培养,最重要的则是要留住人才。引进人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主动地走出去,结合实际提出需求,有针对性地将高层次人才请进来。培养人才,需要因地制宜,为人才搭建前景广阔、潜力无限、畅通无阻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以平台优势吸引更多的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多举措助力中医药人才培养

  我认为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首先应该保护名老中医,做好对老中医的临床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应对老中医传授的秘方进行现代科技印证,认真挖掘和发扬医学遗产。

  其二,制定优惠政策留住医学人才,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好中医后继无人的问题。乡镇、县医疗机构中医继承人数要规定适当比例,定继承人(在编),与资深的老中医订立教学合同。要制定利于发展中医药的具体奖励政策,使更多的人理解和扶持中医药,对在编中医人员,采取带薪轮流到县以上医院或医学院进修学习的方式,提高其业务技能。落实专职人员负责中医药工作,为中医药事业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加快人事分配机制改革,积极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运行监管机制、绩效评价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充分调动中医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三,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至少由三部分构成,即院校学历或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师承教育。加强地区间的中医医药学术思想交流和协作,博采众长,共同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广泛筹集资金,开展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在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中医科、中药房规范化建设,为村卫生室配备必要的中医药器械设施,着力提升镇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其四,建立健全中医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分批次派中医从业人员前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进修学习、拜师跟学。同时抢抓省政府为基层招录“万名医师”机遇,千方百计招录引进中医药人才。

  其五,强调舆论的导向作用,中医药的根基在基层,在基层应重点做好宣传中医药成果的工作。中医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敬中医,信中医,看中医是民族自信心的强烈体现。应广泛向全社会传播中医药文化,凝聚中医药发展的正能量,使中医药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医院的美誉度提升,中医药特色更加凸显。

  最后,应营造创新型人才创业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为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施展才干创造条件。要敢于大胆启用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善于对创新型人才进行科学评价。(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 胡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