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话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史话 >> 中医史话

中药名的文学味(上)

2015年09月23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药名的文学味(上)


顾盛杉


 
     中药,是中华医学宝库的瑰宝。中药品种繁多,据《本草纲目》记载就有1890种之多。中药应用的历史久远,据文献记载已有2000多年。中药药名,取名生动形象、准确贴切、简短可记,又富于寓意,显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药药名大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观其名便往往能知其形、品其味、晓其义。有因形状而得名的,如人参、牛膝、狗脊、七叶一枝花;有因颜色而得名的,如红花、赤芍、黄芩、白芨、黑丑;有因气味而得名的,如木香、沉香、藿香、茴香、麝香;有因滋味而得名的,如甘草、苦楝子、酸枣仁、细辛、五味子;有因产地而得名的,如川穹、广陈皮;有因季节而得名的,如半夏、夏枯草、忍冬;有因药用部分和功效而得名的,如金银花、葛根、益母草、石决明等等。
    由于中药药名的生动形象和富于寓意,因而历代文人墨客常以之入诗、入词、入联、入谜、入信等,读来情趣盎然,不乏文学品位。
    唐代诗人权德舆写有一首七绝《药名诗》:“七泽兰芳千里香,潇湘花落石磷磷。有时浪白微风想,坐钩藤阴不见人。”诗中依次隐着泽兰、落石、白微、钩藤四味中药名。
    白居易有诗《采地黄者》:“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求此告急肠。”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岁末断炊,不得不靠采挖地黄,换取富家喂马的残粟以充饥,同时也道出了地黄的滋补作用。
     李白曾有诗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雍陶有诗云:“材园门頫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杜甫也有诗曰:“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这些诗句,对宣传医药知识起了一定作用。明代学者李诩撰写的《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也记载了三百首药名诗。“牵牛织女别经年,安得鸾胶续断弦。云母帐空人不见,水沉香冷月娟娟。泽兰憔悴渚蒲黄,寒露初凝百草霜。不共玉人倾竹叶,茱萸甘菊自重阳。”“菟丝曾附女萝枝,分手车前又几时。羞折红花簪凤髻,懒将青黛扫蛾眉。丁香漫比愁肠结,豆蔻常会别泪垂。愿学云中双石燕,庭鸟头白竟何迟。”“天门冬日晓苍凉,落叶愁惊满地黄。清泪暗消轻粉面,凝尘闲锁郁金裳。石莲未嚼心先苦,红豆相看怅更长。镜里孤鸾甘遂死,引年何用觅昌阳。”三首诗中嵌入牵牛、续断、云母、沉香、竹叶、茱萸、菟丝、车前、丁香、天门冬、豆蔻、轻粉等二三十种药材的名称,巧妙贴切,写出了丈夫思妻(第一首)和妻子想夫(第二、三首)的深沉缠绵的感情。
     宋人陈亚不仅擅长药名诗,还善于填药名词,如他在《生查子》一词中写道:“朝廷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隐桃仁),险难无移处。也知没药疗饥寒,食薄何相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词中隐入凌霄、桃仁、没药、甘草等药名,痕迹俱化。
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曾有一首用双关、谐音等手法写下的著名的《定风波》一词:“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身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词中除了木香、石膏、防风、常山、甘松等药名是明指外,还运用谐音手法嵌入了禹余粮(雨余粮)、桅子(知子)、海藻(海早)的药名。词意表达了辛弃疾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百折不挠的豪迈气概。
    据说辛弃疾还填过一首变格的《满庭芳》词:“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细细寻觅起来,全词共九十四字,有四十八个字是中药名:“云母、珍珠、防风、沉香、桂枝、从容、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菊花黄。这是句内镶嵌;再是前后字句连成药名:轻粉、粉黛等;还有上下句中的有关联的字相配成药名:郁金、黄柏、熟地等。整首词竟用了二十四味中药!词中先描闺房的装饰陈设,再绘主人公少妇的生活环境的清幽寂静,从中叠印出人物:月夜,一少妇对月难以入眠,缓缓而起,款款走出闺房,来到室外,面对良辰美景,一股莫名的愁苦味爬上心头,缠上眉梢。夫婿远征沙场、少妇独守空房,她“早已轻粉黛”,无心梳妆,真可谓“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景、人、情水乳交融,三位一体,一个深闺少妇思念久在沙场征战未归的丈夫,那种凄怆、悲凉、孤寂的苦滋味被描摹得情态尽出,跃然纸上,而词中所传递的复杂纤细的情感信息全赖于词家妙手组合中药名。
    清代尤晦庵作过一首《南乡子》词,是以药名为基本词根表情达意的。其词云:“弱骨怯天冬,满地黄花憔悴同。云母屏边休伫立,防风,乌头却似白头翁。自笑寄生穷,愁脉难将草木通。泉石膏肓甘遂老,从容,领取云山药饵功。”药名本身的含义隐退,而成为生动的词语构造了诗的全新内容。

    清代徐釚所撰的《词苑丛谈》中辑有几首药名词,其中一首:“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这首词,既要嵌入药名,又要顾及词的音韵特点,表达出怨妇的切盼之情,难度较大。高明的作者采用了谐音替代法,凡直用药名有碍诗意处均作变通处理,如“意 已”代“薏苡”、“白纸”代“白芷”、“回乡”代“茴香”、“郎读”代“狼毒”。另外,作者还采取了拆词法,如“参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