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话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史话 >> 中医史话

中医药文学传承发展需构筑平台

2015年10月0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医药文学传承发展需构筑平台



中国中医药报 



     看遍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综艺节目,竟看不到一部能展现我国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中药药名故事、民间传说的影视、曲艺作品!

    中医药,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保证人类健康作出了伟大贡献,而且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中医药文化,也无不在各个领域闪烁着灿烂光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与多种文化休戚相关:它与饮食文化相结合,发展起了中药汤液、中药药膳;与炼丹文化相结合,创建起了远古化学之源;与韵律相结合,将乐曲作为养生治病之法;与兵法、武术、气功理论相结合,创立起用脏象经络指导辨证论治和习武练功的“仙道神功”。让世人折服的是:古代医学者用问答体、论文体、随笔等体裁写作,用诗词歌赋的形式传医授学;更让世人惊叹不已的是:古代众多文学家、名士学者还用中药药名填写诗词、编写故事和戏曲剧本,使中药药名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为世人留下无限的文化瑰宝。

    中医药与祖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许多中药药名不但被巧藏于诗、词、歌、赋、对联之中,而且还被用于文学作品。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写下我国戏曲史上惟一以中药名为剧中角色的剧本《草木传》。它以药入戏,把剧中几万种中药的药性、功能、疗效,运用戏曲中生、丑、旦、净、末等角色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格化,情节故事化。如:“清肺汤”一折,写道“那一日在天门冬前,麦冬门后,摇了兜铃,忽然闪出两个妇人,一个叫知母,头戴一枝旋复花,搽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朵款冬花,搽着一脸元明粉,款动着金莲来求咳嗽奇方。黄芪抬头一看,哪知头面所有各般枳椇,俱是止咳奇药,放下兜铃合成一方,便把他热咳痰喘,一并治去。”仅这样短短的一则故事里,竟有十二种中药药名!可谓是一篇多么生动有趣,而又明白晓畅的中药科普文章啊!

    但是,中医药文学独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独特的演示过程和传播方式,却处于被淡薄和遗弃的危险边缘。一是中医药学界自身浮躁不定、徘徊不前,对中医药文学的搜集、挖掘、整理、研究、创新极其有限;二是娱乐文艺界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程度浅薄,更无文化业界人士为之呐喊;三是政府相关部门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在中医药技术创新与中医药文化创新两者间有失偏颇,倚重于技术创新,而轻贱于文化创新;四是人文教育体制滞后,机制匮乏,除医科、药科专业院校外,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教科书上竟很难看见、很少读到中医药文艺作品;五是社会力量不济,普及全民欣赏中医药文学作品的氛围尚待时日。

    中医药文学作为祖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先人们在实践中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中医药学的语言艺术。它以散文、韵文、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为主要形式,涵盖了中医药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诗词曲赋、谚语、谜语等为体裁的文学作品,是我国各民族所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因此,笔者认为,要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就必须为中医药文学的研究、创新和发展构筑平台。

    首先,构筑基金平台。中医药文学的地位、价值被世人公认,其特有的民族性、群众性、公益性决定了构筑中医药文学基金必须坚持“社办官济”的原则,采取“以政府扶持投入为主,募集公益资金为辅,吸纳社会资金为补充”的三重运作模式,使基金成为保障中医药文学研究、发展、创新的“蓄水池”。

    第二,构筑传播平台。中医药文学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民间有着深厚的认知基础。只有建立起更加广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立起一支兼容各界优秀人才的中医药文学艺术作品的收集者、整理者和传播者队伍,才能构筑起面向世界、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中医药文学传播平台。

    第三,构筑保护平台。中医药文学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艺术风格、艺术技巧和艺术经验。只有制定相应的中医药文学艺术保护政策、相应的法律规章,才能更有效地获得研究、保护和利用。将中医药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界定为国家,国家对内负责保护中医药文学艺术作品不受歪曲、篡改和丑化;国家对外以权利主体身份与外国从事中医药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贸易,并在国际范围内保障中医药文学艺术作品不受侵犯。

    第四,构筑发展平台。中医药文学的首要作用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使人们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并在这样的享受中陶冶情操,提高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水平。只有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爱护、鼓励下,中医药文学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只有创造条件,充分尊重中医药文学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充分尊重、关爱中医药艺术创作者,才能有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展现在大众的面前;只有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对中医药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工作,参与对中医药文学作品的评论、艺术分析、艺术展示,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文学的发展。(金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