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站新闻

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工作的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发展思路的探讨

2011年01月1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全国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工作

座谈会专题发言材料之三

 

 

 

 

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工作的有关情况

 

及下一步发展思路的探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  李昱

20101123日)

 

刚才,王部长对全国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做了科学系统的部署。下面,我就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科技工作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对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工作基本定位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民间医药直接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人民自身防病治病经验的原始积累,是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中的原生态,中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三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传统医学。民间医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国古代先民在经过长期摸索中发现了中药、发明了针灸、总结出治病防病的理法方药、创造了治病的技术和器具,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而且这一过程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从未间断过,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以及将来。因此,可以说民间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源泉,许多重要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都源自民间医药,丰富于民间医药。

民营中医医疗医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尤其是近二十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民营中医医院产生那一天起,就伴随着科技创新。由于体制机制的因素,一些好的民间医药技术和方药首先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得以验证和推广,并不断改进创新,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民营中医是在市场经济下生存的根本、发展的源动力。如果说,民间医药是中医药创新的源泉,那么可以说民营中医是中医药创新的第一块试验田。科技创新推动了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发展,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科技创新也就成为中医药创新发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近年来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工作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科研工作一直得到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科技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一)  民间医药科技工作稳步发展

早在1954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业待兴之际,政府就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原有医药中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理和利用”,全面开启了民间医药工作,也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传统医学的高度重视和历史使命。纵观民间医药科技工作近六十年的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4年至1982年,全面发掘整理阶段。1958年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上提出“开展群众性采集秘方、验方的运动”,广泛开展了民间医药发掘工作。1959年,卫生部发出关于整理推广秘方验方的通知,指出自1958年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以来,收到秘方验方以千万计,必需组织中医药研究机构进行整理,对药物的名称、品种、配制方法、服用剂量以及禁忌、反应等摸清情况,重点进行临床观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推广应用。这可以看成标志着民间医药科技工作的开端。之后全国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民间医药科技活动,有些地方甚至设立民间医药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工作。这一阶段基本上以原始发掘、分类整理为主,各地出版了大量的民间草药汇编、民间单方验方秘方汇编、民间疗法汇编等,成为了许多中医医疗工作者的临床参考资料。

第二阶段,1983年至2005年,进入筛选开发阶段。1983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整理研究民间单、验、秘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号召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可选择一所中医机构,在现有人员编制内指定三至五人专职负责这项工作,在业务院、所长的直接领导下,组成研究组,负责收集、整理、研究散在本地区的单、验、秘方和特效疗法;对筛选出的方剂、疗法,要组织临床验证;对疗效卓著的,经过正式鉴定后可推广应用,并进一步组织力量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对民间医药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特别是1985年后中药新药开发热潮的兴起及《新药审批办法》的实施,民间单方、验方、秘方成为新药开发的对象,推动了民间医药的筛选开发。一批以民间单方、验方、秘方为主的新药、院内制剂开发出来,直接应用于临床;同时,也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有关民间医药化学成分、药效、毒理以及临床观察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汇编。

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开始有规划、有规范的系统研究阶段。2006年我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以及我局联合科技部等部委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了受理捐献的范围、内容、程序、处理原则等;《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对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逐步开展系统的继承、整理和挖掘研究”作为基本任务,把“民族医药、民间疗法的系统整理和评价研究”作为优先领域。去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强调要“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把民间医药科技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今后民间医药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6年,我局依托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设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无偿捐献受理办公室,截至目前共受理各类捐献近700项,并对部分捐献进行了评价和反馈意见。

2007年,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开展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筛选、评价、开发,保护和利用民间特色疗法。收集、整理和研究民间医药技术和方法”任务,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设立了“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及评价方法研究”课题,通过对华北、华东、西南等三个区域的民间医药疗法、方药挖掘整理和评价,总结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及评价的方法和规范。已挖掘收集方药10000余首、疗法200余项,并对其中的3首方药和3项技术进行了评价,建立了民间医药疗法和方药数据库,初步形成了《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及评价工作手册》,在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网站上开通了“民间医药疗法和方药在线调查”。并从全国征集民间特色技术和民营中医临床诊疗技术400余项,筛选出120项,作为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

2007年,我局成立了“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2009年设立了民间特色技术和方药优选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开展民间特色技术和方药的筛选评价工作。已从无偿捐献的方药中整理出80种秘方,筛选出由推广价值的12种,其中的3个已开展评价开发研究。

2008年、2009年我局交流中心分别在北京、长春举办了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及评价方法研讨会,参加研讨200余人,拓展了民间医药工作者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科研水平,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全国各省区市纷纷出台政策和文件,加大支持和鼓励开展民间医药发掘整理、筛选推广工作,使民间医药科技工作出现喜人势头。

(二)  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科技工作亮点突出

民营中医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新生力量,从开始科技创新工作就表现出勃勃生机,而且后劲十足。民营中医主要来源有在民间医药工作的基础上扩大形成的;也有从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退出发起建立的。他们就大多数都是科技创新的能手、骨干、带头人,多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或核心的技术,并在新的平台上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目前民营中医科技工作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主研究为主,一种是纳入政府立项研究。自主研究方面,民营中医依托资金和自主基地的优势,结合自身发展开展科研活动,如临床新技术的开发、新仪器设备的研究、新制剂的研制、病因病机研究和药品安全有效评价等,取得很多成果。许多获得了市级、省部级、国家级的科技奖项。纳入政府立项方面,一些民营中医机构结合自身优势,面向社会需求,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科研课题。如,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作为民营科研机构的代表,承担多个国家973863、支撑和新药专项项目,并从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首席科学家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江苏省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参加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研究”,陕西西安脑病医院承担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脑积水病防治研究”等,都开展了高水平的临床协作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许多民营中医机构的科技成果,获得了到市级、省部级、国家级的科技奖项。一些民营中医机构的特色诊疗技术纳入我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应该说,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科技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促进和扶持发展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力度;医疗卫生工作的下移,基层更加需要简便验廉的技术;疾病防治工作的前移,人们更加注重“治未病”;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入,需求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们对人体健康关注不断加强,更加强调绿色天然的产品;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提高,越来越强调保健与养生;这些都为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工作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

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中科技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取得了很大进展;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我们也看到,目前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工作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认识方面存在重视不足。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和意见,政府投入不够,在科技管理上好存在盲区,总体看支持较少。

二是科研能力和水平急需提高。许多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的从业者缺少基础和必要的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科研方法培训,也有一部分从业者安于现状,不愿主动开展科研活动。如有的民间医务人员基本没接触过中医药的科研,一些简单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都不掌握。也一些确有特色的技术和方药持有者不懂该如何提炼,规范自己的技术、研究自己的方药。

三是科技管理有待加强。中医药已经建立了通畅的科技信息网络,沟通交流较多,掌握着全国的科技信息和动态;但对于民间医药及民营中医医疗的发展情况、科技信息了解不多,缺少交流平台。如什么地方有哪些特色的民间技术和方药,哪些民营中医机构有哪些科技行为,等等,我们缺少第一手的资料,在某些程度上也为开展相应的支持工作造成了难度。

四是临床疗效需要客观评价。在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机构从业者中,存在着很大一部分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方子是最好的,技术是最佳的,疗效是最高的,但没有科研数据做支撑,缺少依据,存在夸大其实现象。如在受理捐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现象,曾经有一位同志来献方说他有一个包治所有癌症的药方,希望有偿捐献,问他都治愈了哪些癌症、在哪治疗的、有病例记录和检查数据吗,结果是什么都提供不出来。

五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多重性。一种情况技术和方药的持有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能够自主地去申请专利保护。如山西宁武县的一位乡村医生自己就申请了9种中药贴剂治疗小儿疾病的处方、用法、用途专利。一种情况技术和方药的持有人传统保护意识强烈,不肯把方药和技术拿出示人,多为家中几代人使用祖传秘方维持生计,采取家庭式口授心传,也不去申请专利保护。也有一种情况对自己持有的知识产权认识不足,缺乏有效地保护意识,不知道也不去申请专利保护。

六是本身对科技投入不够。一方面,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机构中科技人员比例较少,数量不够,队伍缺乏,很难组织有效的科学研究;一方面是科技人员队伍科技知识学习较少,科技方法掌握不多,科技能力培养不够,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思维有待培养;还有,也缺乏针对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科技培训,缺少有效的组织,缺乏符合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科技特点和条件下的培训教材。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希望与广大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工作者一起深入认识,反复思考,认真分析,寻求逐步改善和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四、新形势下的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机构科技发展的思考

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创新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资源,是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就以后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的科技工作思路,谈几点想法。

一要以满足需求为目的。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科技工作首先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服务,尤其是国家科技立项要切实面向老百姓的需求,面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立足于能够解决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关键问题,能够为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撑。

二要以肯定效果为前提。对特色的技术和方药,要在长期应用、效果肯定、有一定影响或知名度的基础上,筛选论证,开展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研究,阐释机理,提供安全有效依据,研究技术路线,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产品。

三要以开放协作为手段。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立项中,不仅享有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同等地位和待遇,而且应该针对发展需求和整体布局,设立专门的计划项目,并采用适合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特点的科研方法和管理方法。

四要以提升服务为基点。做好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科技活动的服务工作,开展多种方式、多个途径、不同需求的科研培训,提供学术、经验交流沟通的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民间医药科技信息工作的顺畅通道,为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从业者做好科技保障服务。

五要以研用结合为机制。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工作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科研工作,要密切面向民众、面向临床、面向应用。通过科研,向社会提供可推广利用的安全有效地技术和产品。鼓励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的科研,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研用结合,创新机制,满足民众对民间医药的需求。

六要以培养人才为支撑。人才是科技活动的第一要素,没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研究,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成果。面对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队伍现状,结合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特点和条件,要因地制宜地、有步骤、有计划、有策略的组织开展人才培训,培养他们的科技思维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科技能力和水平,为开展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科技工作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