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研发平台 >> 研发动态

同仁堂不敢省人工物力(聚焦·呼唤中医药工匠)

2016年06月20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同仁堂 不敢省人工物力(聚焦·呼唤中医药工匠)

本报记者  王君平

2016年06月17日03: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手工搓丸传承人张冬梅在为药丸打戳。
  同仁堂集团供图



  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中药制造,从选料、炮制、制药的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匠心。坚守传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就是工匠精神的要义。发展壮大中医药业,必须重振工匠精神。

  “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今夏,本报记者分别走进这两家中药老字号企业,近距离观察制药工艺“绝活”,感受中药制造的奥妙,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编者 


  炮制是个精致活儿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炮制耗的不只是时间,难在火候把握

  走进同仁堂任何一家药店,都可以看到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对于这句话,在同仁堂工作36年的国家一级技师于葆墀最有感触。

  炮制包括炒、炙、烫、煅、煨、蒸、煮、淬、漂、浸、飞等不同的方法,起到减毒增效的功效。于葆墀说,炮制是个精致活儿,不是洗净切好晾干的简单重复劳动。

  回想当年学徒,有一次,师傅问于葆墀:“桑皮丝怎么切?”他不加思考地说,把桑皮洗完切好就行。师傅接着问他:“洗完桑皮会不会有粘性?切的过程中会不会打滑?”听师傅这么一说,于葆墀一下子觉得连个桑皮都不会切了。师傅说,桑皮最好在冬天切,头天先洗了冻一宿,第二天再切,防止粘性,这样才能切得快、手下出活。

  如今,于葆墀摸准炮制之理,把握中药材的蒸、炒、制、煅等的“火候”奥秘,解决了“制象皮”“制硇砂”“煨肉果”等类别品种的生产难题,并形成了生产工艺。

  大象皮去腐生肌,是一种很好的中药。好几公分厚的干透象皮,切起来可真不是吹牛皮,泡不开,切不动,从药材象皮变成饮片制象皮,难倒不少药工。

  第一次接触象皮,真让于葆墀犯难了。他查了不少古籍文献,连1959年公司老药工编的炮制工艺书籍也找出来了。象皮去掉杂质,刷洗干净了,却怎么也泡不透。他尝试不同的水温,泡了再润,润了再晾,晾了再泡,不停地重复,慢慢磨工夫。水温保持在30-40摄氏度最合适,泡好用手拧干再晾,晾干后再泡再润再拧,如此反复3-4天才能完成,用诚心最终折服坚硬的象皮。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于葆墀说,炮制耗的不只是时间,难在火候把握。

  把放大镜当“标配”

  “就是用眼泪也要把它搓成丸”,让用户无可挑剔。创新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是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

  放大镜是同仁堂科技公司中药泛丸工高级技师薛连贵随身携带的宝贝,用它随时检验生产的药丸是否光、溜、滑、圆。药丸表面出现坑点,就要返工重做。薛连贵把放大镜当宝贝,还有一段让他难忘的经历。

  同仁堂与日方企业合作生产全浓缩牛车肾气丸。当公司将任务交给薛连贵,他当时就傻眼了,药粉沾湿就化成水,这怎么搓丸呢?越有难度,他越不服输:“就是用眼泪也要把它搓成丸。”

  话是说大了,完成任务是相当艰难。不管吃饭还是睡觉,只要有一个新想法,薛连贵就立即蹦起来直奔车间去试验。他不分白天黑夜,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反复尝试。

  药粉一热就化,薛连贵干脆上冰柜里干活,好不容易摸出点门道,人却受不了。他实在干不下去,赌气说干脆跳楼算了。公司领导说:“你不能一个人跳楼,咱们一起跳。”从冰柜出来,薛连贵把实验阵地转移到空调房,把温度调到最低,历时数月终于做出了成品。

  检测时,日方用纸折成槽,让药丸从槽上滚过,拿着放大镜一粒粒地看药丸圆不圆、外表有没有坑点。大约一个月后,薛连贵提供的产品让日方无可挑剔。当检验完成,日方对一个个滚珠似的药丸投来欣赏的目光,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日方想获得这项全浓缩技术时,他说:“产品合格不合格,你们说了算。如何制作,可是我们说了算,这技术保密!”

  “那一刻的感觉是全身放松,酣畅淋漓,痛快!”薛连贵事隔多年,记忆犹新。从那时起,他把放大镜作为检验药丸的“标配”。

  这次工艺攻关的成功,为同仁堂添加了一个新剂型——全浓缩丸剂,远销到世界各地,一举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至今,薛连贵已创新工艺近百种,这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是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

  在别人看来,制药很苦,但薛连贵乐在其中,用他的话说:“每一次攻克难关后的成功,都是一种享受。”

  凭良心做救命药

  拿毛这道工序,本身没有质量标准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凭的是药师心里那杆秤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同仁堂的堂训,使企业生产的中成药素以“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安宫牛黄丸有着213年的历史,主治高热昏迷、中风、脑出血等急重症,内含牛黄、牛角粉、麝香、珍珠、黄连等11味中药。

  项英福是北京同仁堂科技公司沙河库副主任,专职负责全集团贵细药品鉴定验收。对他来说,被称为“神药”的安宫牛黄丸,其神奇在于疗效。确保疗效的关键是把好选料关,不让假货蒙混过关,这就得练绝活。他跟着师傅芦广荣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摸,鉴别药材的真伪和质量的好坏,用心去体会不同药材的特性,聆听药材的无声语言。

  究竟是不是麝香?他的办法是“一闻一摸”。一闻气味,刺鼻不刺眼,不用看了,直接退掉。有一次,药品供应商送来麝香,他用手一掂,感觉比以往的重,原来麝香里面用黑胶布裹着30克的钢珠。人工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更严格的高科技仪器检验环节。有些药商掺杂使假,项英福说,要拿出理由来,让人家信服。

  时至今日,安宫牛黄丸依然沿袭手工制丸技艺,传承人是张冬梅,她手工搓丸一次成形率可以达到100%。

  安宫牛黄丸使用的是天然麝香,这让张冬梅最头疼。她介绍,麝香里一些细微的绒毛要用手拿出来,不可能机器替代,既繁琐,又枯燥。拿毛这道工序,本身没有质量标准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凭的是药师心里那杆秤。

  张冬梅当年学徒时和师傅一起拿毛。两人坐马扎上,每人一大瓷盆麝香,每个都过了得有六七遍。当她烦了不想弄时,师傅坐马扎上吭哧吭哧帮她干活。张冬梅过意不去:“师傅,我接着来吧。”师傅说,这毛拿得干净不干净,没人知道。但如果一根毛没拿干净,给昏迷的病人灌服时,容易刺激气道,药就灌不下去,病人的命就救不活了,要凭良心去做救命药。

  34年来,张冬梅就干一件事,研配、合坨、制丸、内包、蘸蜡、打戳……这一道道工序下来,搓出的药丸圆、光、亮,滋润细腻,色泽一致,每丸3克,分毫不差。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1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