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话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史话 >> 中医史话

身边的中药(101)温肺通络的芥子

2016年10月10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身边的中药(101温肺通络的芥子

 

 

 

《中国药典》:芥子
【药材名称】芥子

【拼音】Jiè Zǐ

【英文名】SEMEN SINAPIS

【别名】白芥子、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 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 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

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鉴别】本品横切面:白芥子 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 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1 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及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黄芥子 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 列菲薄的细胞。

【炮制】芥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经。

【功能主治】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

【摘录】《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芥子
【药材名称】芥子

【拼音】Jiè Zǐ

【别名】芥菜子(《孙天仁集效方》),青菜子(《分类草药性》),黄芥子(《中药志》)。

【出处】《别录》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植株连根拔起,或将果实摘下,晒干后,打下种子,簸净果壳、枝、叶等杂质。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皆产,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

【性状】种子类圆球形,直径1~1.6毫米,种皮深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红棕色。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现微细网状纹理,种脐明显,呈点状。浸水中膨胀,除去种皮,可见子叶两片,沿主脉处相重对折,胚根位于2对折子叶之间。干燥品无臭,味初似油样,后辛辣。粉碎湿润后,发生特殊辛烈臭气。以子粒饱满、大小均匀、黄色或红棕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蛋白质、粘液质。酶解后所得挥发油名芥子油,含有异硫氰酸的甲酯、异丙酯、烯丙酯、丁酯、仲丁酯、丁烯-3-酯、戊烯-4-酯、苯酯、苄酯、苯乙酯和3-甲硫基丙酯。脂肪油是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为芥酸、廿碳烯-11-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山嵛酸。

【药理作用】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微温的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

【炮制】炒芥子:原药簸净杂质,置锅内炒至深黄色,微有香味,取出。放凉。

【性味】辛,热。

①《千金·食治》:"味辛,有毒。"

②《纲目》:"辛,热,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

①《别录》:"主射工及注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酢和涂之。"

②陶弘景:"归鼻。去一切邪恶疰气,喉痹。"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④《日用本草》:"研末水调涂顶囟,止衄血。"

⑤《纲目》:"温中散寒,豁痰利窍。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风冷气痛,口噤唇紧。消散痈肿、瘀血。"

⑥《分类草药性》:"消肿毒,止血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肺虚咳嗽及阻虚火旺者忌服。

①《纲目》:"多食昏目动火,泄气伤精。"

②《得配本草》:"阴虚火盛,气虚久嗽者忌用。"

【复方】①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

②治上气呕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千金方》)

③治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涂颔颊下。(《圣惠方》)

④治关节炎:芥末一两,醋适量。将芥末先用少量开水湿润,再加醋调成糊状,摊在布上再盖一层纱布,贴敷痛处。三小时后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贴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⑤治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调贴脐上。(《生生编》)

⑥治大人小儿痈肿:芥子末,汤和敷纸上贴之。(《千金方》)

⑦治肿及瘰疬:小芥子捣末,醋和作饼子,贴。数看,消即止,恐损肉。(《补缺肘后方》)

⑧治咽喉闭塞不通甚者:芥子三两,捣,细罗为散,以水蜜调为膏,涂于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圣惠方》)

⑨治耳聋:芥子捣碎,以人乳和,绵裹内之。(《千金方》)

⑩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孙天仁集效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芥子
【药材名称】芥子

【拼音】Jiè Zǐ

【英文名】India Mustard Seed

【别名】芥菜子、青菜子、黄芥子。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Brassica juncea (L.)Czern.et Coss.及油芥菜Brassia juncea (L.)Czern.et Coss.var.gracilis Tsen et Lee.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rassica juncea (L.)Czern.et Coss.[Sinapis juncea L.]2.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var.gra cilis Tsen et Lee

采收和储藏:6-7月果实成熟变黄色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即得。

【原形态】芥菜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无毛,有时具刺毛,常带粉霜。茎有分枝。基生叶叶柄有小裂片;叶片宽卵形至倒卵形,长15-35cm,宽5-17cm,先端圆钝,不分裂或大头羽裂,边缘有缺刻或齿牙;下部叶较小,边缘有缺刻,有时具圆钝锯齿,不抱茎;上部叶窄被针形至条形,具不明显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花后延长;花淡黄色;花瓣4,鲜黄色,宽椭圆形或宽楔形,长达1.l-1.4cm,先端平截,全缘,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mm,短雄蕊长6mm;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lmm,花柱细,柱头头状。长均果条形,长3-5.5cm,具细喙,长6-12mm;果梗长5-15mm。种子近球形,直径l-1.8mm,鲜黄色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表面具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2.油芥菜 本种特点在于基生叶长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重锯齿和缺刻。

【生境分部】1.原产中国,为全国各地栽培的常用蔬菜。

2.原产美洲,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1.气候土壤: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好,瘠薄土地生长不良。

2.种植:种子繁殖:早春播种,条播,播种前用15%食盐水浸泡20分钟,捞出再拌草木灰可防菌核病,行距7-8寸,覆土3-4分。定苗时,株距4-5寸。

3.生长期间,注意除草松土,但不宜过多施用氮肥,以防枝叶徒长。

【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近球形,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黄棕色,少数暗红棕色,具细网纹,种脐点状。种皮薄而脆,子叶折叠,有油性。气微,研碎后加水湿润,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味极辛辣。以子粒饱满、均匀、色鲜黄、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大型,薄壁;栅状细胞1列,细胞近方形或径向延长,宽约20μm,其内壁和侧壁均增厚,外壁菲薄;紧靠栅状细胞层为色素层。内胚乳为1列长方形细胞,内含糊扮粒,其下为颓废细胞层。子叶和胚根细胞中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化学成分】种子含芥子油甙类成分,其中黑芥子甙(sinigrin)占90%,还有葡萄糖芫菁芥素 (gluconapin),4-个羟基-3-蚓哚甲基芥子油甙(4-hydroxy-3-indolylmethyl glucosinolate),葡萄糖芙薹素(glucobrassicin),新葡萄糖薹素(neoglucobrassicin),前告伊春(progoitrin)。还含少量芥子酶(myrosin),芥子酸(sinapic acid)以及芥子碱(sinapine)等。另含脂肪油约30%-37%,油中主为芥酸(eurcic acid)及花生酸(arachidic acid)的甘油酯,并有少量的亚麻酸(linolenic acid)的甘油酯。

【药理作用】1.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微温的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后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

2.其他:豚鼠饲以芥属植物可使甲状腺摄取的作用受抑制且血清中SCN-升高。但并未发现食物中SCN-的含量与摄取的抑制有何关系。也有报告给动物长期喂饲芥属植物可使其甲状腺肿大,此可能由于分泌了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所致。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有轻度上升,后则下降,呼吸增快。内服可作刺激性祛痰药,并治疗腹痛,过量可致胃肠道炎症。

【毒性】芥子油或芥子硬膏用于皮肤,如果时间过久或浓度过高,可引起发泡甚至化脓,此时即使停药,愈合也较慢,此因芥子油已被吸入皮肤,停药后仍继续发挥作用所致。芥子油对粘膜刺激性很强,15%溶液滴入兔眼很快引起明显的结膜水肿。小量芥子内服作调味剂,大量引起呕吐,更大量则引起强烈的胃肠道刺激。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1g,置硬质试管内,加固体氢氧化钠1粒,酒精灯上灼热,融熔,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lml,加5%盐酸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遇新制的醋酸铅试纸,显有光泽的棕黑色。(检查异硫氰甙类)(2)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l-2滴使溶解,加上述样品滤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异硫氰甙类)

【炮制】炒芥子:原药簸净杂质,置锅内炒至深黄色,微有香味,取出,放凉。

【性味】辛;热;小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豁痰利窍;通络消肿。主风寒呕吐;心腹冷痛;咳喘痰多;口噤;耳聋;喉痹;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妇人经闭;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1.肺虚咳嗽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2.《本草纲目》:多食昏目动火,泄气伤精。

3.《得配本草》:阴虚火盛,气虚久嗽者忌用。

【复方】1.治关节炎方(《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芥子末,醋调成糊状,治风寒外侵所致关节疼痛及肿胀等症。2.治呕吐方(《千金方):芥子末,蜜丸,治胃寒呕吐及脐下绞痛等症。3.经验方(《孙天仁集效方》):半夏,芥子,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治眉毛不生。4.治妇人中风方(《圣惠方》):芥子末,醋煎后涂颔颊下,治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主射工及注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醉和涂之。

2.陶弘景:归鼻。去一切邪恶疰气,喉痹。

3.《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4.《日用本草》:研末水调涂顶囟,止衄血。

5.《本草纲目》:温中散寒,豁痰利窍。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风冷气痛,日噤唇紧。消散痈肿、瘀血。

6.《分类草药性》:消肿毒,止血痢。

7.《本草纲目》:芥子,其味辛,其气散,故能利九窍,通经络,治口噤、耳聋、鼻衄之证,消瘀血、痈肿、痛痹之邪,其性热而温中,故又能利气豁痰,治嗽止吐,主心腹诸痛。

【摘录】《中华本草》

 

性状鉴别

1.白芥子: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表面淡黄色,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具一圆形淡褐色的种脐。去掉种皮可见2肥厚子叶,油质、相互纵向摺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黄白,纯净者为佳。

2.黄芥子:种子形状与白芥子相似而较小,直径1.2~1.8mm,表面鲜黄色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气微,味极辛辣。以子粒饱满,均匀,鲜黄色,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1.白芥子:种皮最外层为1列略切向延长的表皮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层,细胞中能见到粘液质层纹;下皮细胞为1~2列大小约相等的薄壁细胞;栅状细胞为1列厚壁细胞,其内壁和侧壁的基部1/2处增厚,外壁菲薄,宽约10μm左右;紧靠栅状细胞层为色素层。内胚乳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的细胞,内含糊粉粒,其下方为颓废细胞层。子叶和胚根细胞中均含糊粉粒和油滴。

2.黄芥子:与白芥子的主要区别点为下皮细胞近半月形;栅状细胞较宽,近方形,宽约20μm左右。

段配伍食用

1.配苏子,二者皆能祛痰,然一偏温经散寒,一偏下气定喘,可用于寒痰壅肺之咳喘证。

2.配肉桂,活血通络,散寒止痛功增,常用于肾虚作喘,寒痰壅肺,复感风寒者。

3.配没药,利气活血,通经止痛及消肿功力增强,凡寒凝血瘀,痹痛拘挛,跌打损伤及疮疡久溃不敛,均可应用。

黄、白芥子的识别

芥子是常用的中药材,性温、味辛,有润肺豁痰、消肿止痛之功效,但药品中有黄芥子和白芥子之分,其主要区别如下。

(1)白芥子外观呈球形,直径约1.5--2.5mm;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

(2)白芥子表面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黄芥子表面呈黄色或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

(3)白芥子具有细微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气,味辛辣;黄芥子研碎后加水浸湿,会发出辛烈的特异臭味。

(4)白芥子甙反应试验。取白芥子1g,加水10ml,煮沸,过滤,滤液加硝酸汞试液5滴,放置片刻,液体逐渐变成红色;黄芥子无白芥子甙反应。

中药黄芥子药用分类

理气药


中药黄芥子性味归经

【黄芥子性味】性温、味辛

【黄芥子归经】入肺经(脏腑归属:归肺经中药)

折叠中药黄芥子功效与主治功能

【黄芥子功效】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消肿散结

【黄芥子主治】润肺豁痰、消肿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