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中医药报:坚定科学自信,发挥中医独特优势

2017年03月0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坚定科学自信,发挥中医独特优势


二论“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时间:2017-03-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不仅充分肯定中医药学是我国独有且富有价值的医学科学,更深刻指出了中医药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沉淀和实践积累,仍是当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资源。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事实上,科学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中国的科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科学,西方科学采用的方法也不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不能把西方科学当作衡量一切认识的标准。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传统,中医药就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具代表性的门类。

  与其他中国本土学科一样,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构建起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气血津液、辨证论治、药性归经等一套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在几千年实践中形成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的自成体系、疗效确切、覆盖人生命全周期的医学科学。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注重时间演进、整体认知,从宏观、系统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历史上,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

  当前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对于人类健康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中医药以其与西医药的优势互补性特征,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和先进性。比如,中医突出“治未病”,体现了“预防为主”思想,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更有丰富理念和技术方法;对一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肿瘤、艾滋病等,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取得较好效果;中医使用方法简便,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能更好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问题;中医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成本相对低廉,更能有效节约卫生资源等。

  当今探索生命的“复杂性”已超出任何单一文化或学科的能力范围,生命的复杂性正是西医和中医的交汇点,中西医学的力量汇聚和深层互通必将成为推进世界医学境界提升和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互补模式有可能成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的最佳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具有极大的创新潜力,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以及西方医学模式转变与中医学理念趋向一致等告诉我们,这个“宝库”蕴藏着创新医学和生命科学解决当代人类健康难题的重要启示,其中丰富的科学思想、健康智慧和实践经验值得深入挖掘和利用。

  自西医传入中国,中西医科学之争、中医存废之争一直延续至今。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要有坚定的科学自信,破除对西方和现代科学的迷信,从认识论上厘清中国与西方、中医与西医的差异,明了中医的独特价值,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坚持中西医互学互鉴、共同携手、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