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1年03月08日
两会聚焦保障房的“热”与“惑”
要评选本次两会的热词,“保障房”当仁不让。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官员的表态,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代表、委员的发言,以及媒体穷根究底的追问,处处可见“保障房”。
热——关注民生,中国掀起保障房兴建大潮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内容占了大量篇幅。“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1100万户困难家庭住上了新房。“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左右,其中仅2011年就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同时,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
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市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满足200万居民的需要。重庆市去年保障房开工建设50万套,竣工30万套,均占全国总量的10%。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省长赵正永介绍,“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750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还将建设有210万套保障性住房。
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都对保障性住房抱有期待和肯定的态度。我国著名女排运动员冯坤认为,“现在房价蛮高,买不起房的人挺多。当大家能够通过工资买得起房时,这才是合理的。”来自医药卫生系统的人大代表冯红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的方向,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谈到保障房建设的未来,她信心满怀,“当然,困难总会有的,但我想只要大家有信心就会做好。”新疆代表团的努斯来提·瓦吉丁是一位教育界人士,在他看来,“十二五”规划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数量有了具体要求,这点非常好。有了量化的指标,才可能推动住房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惑——保障房建设的三大问题
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得到如此一致的高度关注,是当前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成果,也表明了政府为实现群众“住有所居”而付出的努力。但美好的愿望有时候脱节于现实之上——要让愿望落地开花化为现实,总会有一些问题令人深思。
第一个问题是土地供应。保障性住房不是空中楼阁,它们需要实实在在地站在土地上。因此,能否有充足的土地供应,是影响保障房工程进展的首要因素。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
在经济快速发展、土地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非常有魄力的,也体现了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但必须看到,土地财政正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善。在GDP仍是政府官员考核的最重要指标的前提下,能够把土地用来建设“不收税、不收出让金、不收配套费、不收利润”的保障性住房而非用来炒作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地王”,几乎是一件凭良心做的事。是否真正以民生为重,是否真正能做到当官要为民做主,保障房建设,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就在3月5日代表们步入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记者们围堵了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当记者提问浙江省保障房建设用地如何保障时,他表示,供地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政府下决心,就有信心解决。但在土地稀缺的情况下,土地问题真的靠决心就能解决吗?保障房建设中会不会出现新的违法用地情况?切莫保障了一部分人利益而损害了另一个群体的利益。好事变坏事,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土地之外,巨额的资金需求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必须破解的第二个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同时,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
综合看来,资金问题可能的确不是制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问题。陕西省委、省政府今年将通过大企业筹集资金,可以启动100亿元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市县到镇都可以展开保障性住房建设。重庆市则在公租房建设上推出了“1+3”的投融资模式。除了中央财政扶持、地方财政出资,还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向信托公司融资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并且,公租房的租金、公租房配套设施的收入等完全能够支付利息。因此,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认为,重庆市的公租房制度完全可以向全国推开。
全国人大代表马克宁则提出,公租房建设需要相当大的资金量,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资金缺口会更大。因此她建议,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将闲散资金吸纳到住房建设中。
一部《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让人们从光影中感受了印度的贫民窟生活。那么,作为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会不会变成中国的贫民窟?马克宁指出,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应该吸取国外经验,切忌顾此失彼为了解决住房的价位问题,而忽略了房屋的品质。“假如盖了一批品质很差的房子,多年后必将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障碍,出现贫民窟的现象。”她说,“所以一定要有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养老,这些因素都要考虑。”马克宁的忧虑,更是广大中低收入群众的忧虑。特别是在保障房建设有了硬指标的情况下,保障房会不会又成为一种新的政绩体现?如何避免急功近利,舍弃质量追求数量,是政府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工程时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保障房的出售、分配。如何保证公开、公平、公正,需要更严格的监管制度和措施。“贫民窟”中培养出百万富翁,是我们乐于见到的;但假如百万富翁住在保障房中,甚至把保障房当成赚钱工具,那就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容忍了。
全国人大发言人李肇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人大常委会将就保障性住房进行专题询问。相信随着监督体系的完善,人们的担忧将渐渐淡化。
问题并不可怕,很多时候,问题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如何,当保障性住房工程作为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展开时,对未来,我们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