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站新闻

关于建立“中国民间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必要性的说明

2011年03月13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关于建立“中国民间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必要性的说明

 

 

 

 

 

 

 

      一、前言(摘自20071127日,老年文汇报游和平/文)

  l  毛泽东对中西医学方面的最早论述

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试验……”

  l  中医位居“三大贡献”之首

      在延安时,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毛泽东曾患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往往痛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了不少西药,仍不见效。一次,开明绅士、名中医李鼎铭到杨家岭来看望毛泽东。他为毛泽东切脉之后很自信地说,吃4服中药就可以好了。毛泽东则力排众议,坚持把李鼎铭开的4服中药吃了下去。吃完后,疼痛果然消失,胳膊活动自如了。这更使毛泽东认识到中医药的神奇功效。

      1953年,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l  祝针灸万岁

      19554月,毛泽东在杭州邀请著名针灸专家、卫生部副部长朱琏一道吃晚饭。开饭了,菜有几盘,却不奢侈。大家都举起面前的酒杯,毛泽东也站起来,举杯说:“今天——”他沉吟着,该说什么祝酒词呢?叶子龙接过话说:“今天祝各界大团结万岁!”毛泽东说:“不是。今天——是祝针灸万岁!”他环顾几个在座的大夫,自己先喝了一口酒,接着说:“你们不要以为针灸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各国都要用它。”

 

      二、    时代背景

20101116日,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中医针灸在中医人的共同努力下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医学属性文化走向世界的首次探索,标志着中医药文化得到世界性广泛认识,对推动世界不同地域的医学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将促进中医针灸更好的传承发展,为人类所共享。从1955年到2010年在中华大地经历了55个春秋的洗礼之后,毛泽东的中医针灸预言实现了! 

中医(针灸)发源于中国,孕育于传统文化土壤,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针灸理论认为,刺激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以恢复健康。针灸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遵循子午流注时人相应的理念,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薰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中医(针灸)延绵数千年传承至今,不仅是一种保健和治病救人的医疗技术,亦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中医治病“简、便、效、廉”,用系统观强调治未病,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能够满足疾病谱变化带来的医疗服务复杂化、多样化的要求,这种传统技艺,至今还难以用现代科技所替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传承性、独创性、创新发展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传承性。然而,传承中医(针灸)传承并非一条坦途。各种散落在民间的师传家传中医技法、针灸绝技也大多后继乏人,某些需要长期实践体验才能掌握的特色技法面临失传的危险。针对当前现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申遗特别强调了要传承,传承代表作的代表人,他们来自于实践、运用理论和产生的疗效,包括技能,要很好的传承下来,这是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位的任务。……我们现在看到,真正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科学的运用针灸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经络穴位治疗,这种技能的把握和这种理论的运用,逐渐在淡化、在消亡、在扭曲,这是我们面临的很重要、很严峻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要求:“探索不同传承模式,完善中医针灸的传承机制。在充分尊重和维护传统的传承方式基础上,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传承模式,完善并建立传承人工作室,为他们开展传承工作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中医针灸的传承机制。”

为了真正将中医(针灸)文化遗产保护计划落实到实处,2011226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第六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谈到关于探索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时进一步强调“加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工作,支持名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学习、交流、传承工作,构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平台;探索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建立一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全面系统地整理、发掘、总结各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培养中医学术流派新一代传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经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0112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在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所有公立医院都要推广便民惠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条件,优化诊疗流程,让居民看病方便舒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了加强中医针灸的传承与发展,努力营造外部环境支撑,完善保护办法和措施,保障民间优秀中医(针灸)技法得以完整传承,促进对针灸文化传承和保护研究的投入,使针灸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文件精神,参照卫生部部《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国民间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201138

 

 

 

 

 

 

 

     相关链接:关于建立“中国民间中医(针灸)传承人工作室”必要性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