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湖北日报:中医药文化亟待重振

2017年08月14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医药文化亟待重振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崔逾瑜 实习生 谢紫怡 通讯员 文毅

    守中医之根,传承工匠技艺
    古方,有的来自《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收载的中医经典方,有的则是在经典之上酌情加减、自成一方。
    龙牡壮骨颗粒取百草之精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集矿石之巧用,鳖甲煎丸择选虎狼之药……这些配方无一不是一代代人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历经检验,配伍规范严谨,疗效显著可靠,不仅是中医治病救人的有效手段,更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令中医人忧心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医经典彰而不显,古方瑰宝隐而不露:中医界杂方大方充斥,不会用古方、不想用古方现象十分普遍;制药行业热衷于引进国外新药,对传统古方制剂表情冷淡;昂贵的保健品、滋补品大行于市,而经济实惠且治病救人的一些古方却悄然无声……
    因此,一批中药匠人努力守住中医之根,仍在不断追求极致,显得尤为可贵。
    马彩丽,马应龙第十四代传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核心传承人,一直以来,在产品原料选取上唯真唯优,忌劣忌假;在制药过程中,器皿的卫生、原料配合投放的先后秩序、药物的细度成色,都要严格掌控,并通过看、闻、摸、尝进行检验;炮制过程中,成分的取舍、分量多寡的确定、药材的炒法等,则属秘密范畴。而这种对药材的选择与炮制,实际是一种中药品质的朴素追求。
    铸中医之魂,重燃创新火花
    "中医药行业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可谓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平表示。
今天,中医药并非只是神农尝百草,远离实验室。
    走进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实验室,恒温恒湿,噪音小于60分贝,摆放着许多高精尖仪器、各式导管和瓶瓶罐罐,当然更少不了住在无菌仓里的小白鼠。这间实验室走出了许多国家课题、科技成果,包括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灵丹妙药",大名鼎鼎的金叶败毒颗粒就是其中之一。
    龙牡壮骨颗粒问世之前,就打破新药研究300例临床观察的惯例,斥重金进行了3900例的临床观察。之后又连续做了四期试验,这在当时还是凤毛麟角。而研发带来了龙牡壮骨颗粒在口味、剂型、工艺上的不断改进。
    中医药也并非只是慢工细活,远离智能制造。
    马应龙药业投产的全国一流智能化中药软膏生产线,产值从一年6亿元扩张到20亿元,但是工人却由100多人减少到30多人。目前,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产品一次合格率100%,软膏生产速度超过每分钟180支,同比制造周期缩短30%,综合能耗降低10%。
    中医技艺并非只是望闻问切,远离手术室。"汉派骨伤"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拥有专用的万级洁净手术室。而一枚小小的针刀,一改中医"慢郎中"形象,而微型针刀的出现,标志着中医步入无创骨科手术时代。
    绽中医之光,讲好经典故事
    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将是苍白的民族。
    近年,健民药业集团重振叶开泰老字号,深挖中医药文化。在健民采访时,副总裁胡振波告诉记者:生产基地将全部搬往随州,这里将重建博物馆、中医馆,重现叶开泰文化。
    新文化的诞生,意味着旧有文化的式微,甚至失落。经过千百年来临床实践验证的中医药,仅有极少数以民间方式,向全球慢慢渗透。而西方医学,则强势进入中国,建立起新的治疗标准,致使中医培养模式、中药药材来源、中药新药审批过程,都要沿用西医标准。
而另一方面,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洋中药",在世界中药出口中远远超过中国。
    "中医药虽存,但中医药文化却在社会洪流中被冲击得千疮百孔,何时才能构建中医药的话语体系和逻辑范式?中医药百余年来的断层,该如何'一键恢复'?"胡振波直抒这份担忧。
    在省中医院院长涂远超眼里,当务之急是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医药故事。千百年来,中医药屡立奇功,不仅发展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背后更有一套完整的、中国独有的世界观体系,理应留下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