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中医药报:中医药人才培养当举“全”字招牌

2017年10月15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医药人才培养当举“全”字招牌


时间:2017-09-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黄河银


  2016年,有关中医药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法规发布,比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其中,有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话题被屡屡提起。

  这其中有一个字眼发人深省:中医药“人才”培养并非中医药“专才”培养。专才精通专业即可,而人才还需要强调悟性。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中医药人才,一定是个一专多能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他不但是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会处理好复杂的医患关系;他还是一个融通四海的社会人;同时,他的内心还是进退自如的,他会对自己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进行辨证论治,在工作、家庭、社会、身体、心理的五个维度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开理解。

  从中医药管理人员的角度看,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才”和“专才”的区别,才能更准确地精制培养标靶,更全面地精选培养渠道,才能更有效地让“筋疲力尽”的“要我学”变成“精神抖擞”的“我要学”。试想,如果你是个临床一线的医生,白天要查房、做手术、上门诊,晚上要值班、写病历、出急诊,周末要听课、拿学分、写论文,还有多少精力留给培养项目?如果这点余力还要被瓜分来被培养,你扪心自问最想要什么?是专业知识的精进?还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我想,也许最好的答案是两者的相互整饬,直到融而兼之,最后不分彼此。中医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中医不但是一门救苦救难的医学,更是一门救人救心的哲学。所以,一个顶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除了官方邀请“一专到底”的专家,更要竭诚恭请“一专多能”的大家。专家可以深入浅出地把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而大家却能旁征博引地把这个问题讲大讲远。讲深讲透了的问题是一条单行道,可以对中医专业知根知底;讲大讲远了的问题是一条双行道,可以将中医内涵知行合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中医大家既能用专业知识来指导幸福生活,又能用幸福生活来验证中医知识,这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从中医药医务人员的角度看,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中医药人才,他会不断调整生活的重心,不断调整努力的方向,不断调整梦想的坐标。“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非常契合西医的成王败寇,但却和中医的太极之道格格不入。因为西方文化强调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所以抗生素代代要强,但超级细菌却总是魔高一丈。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中医药人才,一定会用包容的心和谐自他,用分享的心回报大众,用结缘的心成就事业。因为包容,所以心胸敞亮,否泰可居。因为分享,所以内心幸福,天地和谐。

  试想,如果用经常熬夜来精进专业,轻于对身心的养护,略于对父母的陪伴,懒于对婚姻的经营,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屑于对朋友的交往,纵然最后终于达到了知名的高度,也并不真的贴切所谓中医的初心。

  从中医药教育人员的角度看,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一种持续终生的职业教育。既然是教育,那就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只抓专业知识而忽略生活基调。《三国志》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同样的道理:中医药人才培养之道,一定是养心为上,培技为下,心强为上,技强为下。人才,即人中之王。人字下面一个王,那就是“全”字。所以,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应放下“专”字大旗,当举“全”字招牌,将久违的人文素养拂尘笑纳。国学、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婚姻学等知识,本已被苛刻的应试教育瘦过身了,不能在漫长的职业教育中还一直骨感下去。

  所以,发展中医药事业最该培养的是全面、宏观、一专多能的中医药全才。(黄河银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