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话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史话 >> 中医史话

艾灸文化源远流长

2017年11月20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艾灸文化源远流长


时间:2017-1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清湖 郁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推动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深入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是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治未病思想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谓“治未病”,是一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发的预防思想。《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窦材《扁鹊心书》有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此可见,灸法既可以用来治病祛邪,也可以作为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方法而用于健康的身体。因此,艾灸具有“治未病”的优势。

  灸法,古称灸焫,《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久”,乃治病之法。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在穴位上烧灼、熏熨,借助其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灸法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艾灸法以艾绒为灸材,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采用艾绒作为施灸材料,一直沿用至今。非艾灸法是用艾绒以外的药物作为灸材施灸的方法。古代有硫磺灸、桑枝灸、药捻灸、黄蜡灸等方法,现代有灯火灸、药笔灸、药线灸等方法。广义的灸法,还包括药物熏蒸、药物洗浴和药物贴敷等。

  《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火灸之,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本草纲目》:“艾叶能灸百病”,“温中,逐冷,除湿”。《神灸经纶》:“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以艾叶熏灸住室,可以防止传染病蔓延。

  现代研究发现,艾叶含纤维质多,水分少,还有很多可燃有机物,是最理想的施灸材料。艾叶含挥发油和众多离子,具有兴奋中枢神经、解热等作用。艾叶油吸入有平喘、镇咳、祛痰作用,还可以抗过敏。艾的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艾的烟熏剂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灸法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变血液成分,增强血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的三号汉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发现3篇记载有经脉灸法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是目前发现的《黄帝内经》以前的珍贵医学文献,也把对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艾灸的医学典籍。其中提到的11条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癫狂、耳聋、咳血等急难病证共计147种,均可采取艾灸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其中一些病证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五十二病方》则详细记载了艾灸的部位。

  用灸法防病保健,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晋唐宋都有灸法防病保健的记载。明代灸脐保健,成为时尚,比如杨继洲有“蒸脐”之法,是在神阙穴上间隔温补药物施灸,以培补元气、预防疾病、益气延年。清代《针灸集成》记载,有一人每年坚持灸神阙,年过百岁,身体健壮。日本学者很重视保健灸,把灸足三里称为“长寿之灸”,有“勿与不灸三里三人行旅”之谚语。上世纪初,日本开展全民健身,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中小学集体灸足三里。常用的保健灸穴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膏肓、三阴交、风门、大椎、曲池等。

  艾灸疗法适应症广泛、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然而,灸法的推广并不顺利,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识不统一,局限于虚寒病证;第二,灸疗人才缺乏;第三,灸灰脱落易导致烫伤;第四,灸法工具使用略显繁琐。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普及灸疗知识,利用新媒体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培养专业灸疗师,并改良灸材和灸具。(何清湖 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