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中医药报:着眼四个“必须”讲好新时代中医故事

2017年11月2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着眼四个“必须”讲好新时代中医故事


时间:2017-11-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清湖 陈洪


  •一个好的中医故事,不仅凝聚着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自新能力,更积蓄着其创新性发展的持久动力。运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易于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现代语言、现代方式、现代手段诠释和表达中医,是新时代探索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两创”传播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必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系统认识中医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的独特思维,全面理解中医药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统一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刻领会立法保护、国家战略释放的强大推力,充分估计医疗模式转型时期人们健康观念的时代转变。

  •作为文化的内核,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本质因素。讲好新时代中医故事,就是要善于凝练中医药文化的普适性内核,凸显“中国智慧”“中国方法”“中国特色”的世界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中国文化,依据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构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播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流共识。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资源宝库和底气源泉。讲好中医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这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使命和重大主题。

  必须把握新时代语境

  讲好中医故事,构建中医药话语体系,必须把握新时代语境。从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从“扶持”到“传承”折射的是过去五年中医药事业里程碑式发展带来的文化自信,展现的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理论创新的伟大飞跃。把握新时代语境,在现有事业发展阶段、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讲好中医故事,是中医走向新时代,实现传承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把握新时代语境,要充分认识讲好中医故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医药承载着治病救人、养生保健的医学使命,孕育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更蕴藏着治国理政、全球治理的哲学智慧,在全球传统医疗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一个好的中医故事,不仅凝聚着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自新能力,更积蓄着其创新性发展的持久动力。运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易于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现代语言、现代方式、现代手段诠释和表达中医,是新时代探索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两创”传播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把握新时代语境,要正确看待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产业性、原创性决定了其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新时代中医不仅需要在科学技术和产业转化层面续写创新性发展的篇章,更需要在文化传承和原创经验层面,把这个延续了五千余年的古老而常新的深远故事,讲新、讲活、讲透、讲好,使之以春风化雨之姿走进千家万户,更以星火燎原之势奔赴世界各地。如何把握新时代的现代化特点、创新性需求、国际化趋势,在深挖精髓、尊重传统、融合现代的主线引领下讲好中医故事,不仅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实现“两创”的必由之路,亦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继续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重要保障。

  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

  讲好中医故事,增进中医情感认同,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是促进全民健康、实现全面小康、对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事业发展的自信。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保护、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执政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医药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5年来,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首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面向全世界发布,我国在全球传统医药领域的引领地位不断增强。

  5年来,中医药事业一路高歌猛进,从需要“扶一把”到挺直了腰杆,实现了从“扶持”到“传承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事实证明,这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的划时代的5年,我们当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应对中医药事业充满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必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必须系统认识中医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的独特思维,必须全面理解中医药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统一方面的独特优势,必须深刻领会立法保护、国家战略释放的强大推力,必须客观看待中医药临床实践和健康服务取得的显著成就,必须充分估计医疗模式转型时期人们健康观念的时代转变。我们唯有从思想认知和文化认同上把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道理和思路捋清,把自己的腰杆子挺直,真正摆脱“扶持”的弱势心态,牢牢把握“传承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切实做到对中医药的真知、真信、真爱、真用,才能真正把中医故事讲深、讲透、讲新、讲活,讲出真情实感。

  必须落脚在群众自觉

  讲好中医故事,强化中医行为实践,必须落脚在群众自觉。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了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成为人们治病疗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中医药学在理论层面与中华文明的同构性,以及在实践层面与群众生产生活的融合性,决定了其成为一种广泛的现代健康生产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群众自觉的外显层面在于知行合一。2017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等联合发布报告显示,2016年度全国城镇居民的中医健康指数为60.9分,其中中间状态占比31.7%,疾病状态占比17.2%,而20~44岁这个年龄阶段的疾病状态比例最高,达到23%。这一些数据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总体侧重覆盖一“老”一“小”,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思想认知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知行合一”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医药作为一种广泛的现代健康生产生活方式的群众自觉性还有待全面提升。

  群众自觉的内隐层面在于认知转变。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医药从理念和思维方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从防病治病上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这种天然的文化亲缘和群众自觉的唤起,是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随相伴的桥梁纽带。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唯有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协调、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呼应、与多媒体融合传播趋势相吻合、与传统文化复兴浪潮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实现不仅从国家战略层面、更从民众认知层面将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促使中医药健康养生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美好生活追求。

  必须升华于价值取向

  讲好中医故事,内化中医价值追求,必须升华于价值取向。作为文化的内核,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本质因素。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永葆中医药文化的生机活力,必须建立在价值传承的基础之上。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中医药在自身实践运用中凝练出不少宝贵的哲学智慧,比如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壮筋续骨”“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首先,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活用中医思维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地解决中国特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运用了中医思维和中医术语。这些中医术语深刻而生动,准确而传神,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以及对中医药文化内涵哲学理念深度掌握的自然体现。包含中医哲学理念等思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其次,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应当高度重视和发挥好中医药在中华文化复兴新时期的关键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活水源泉。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的复兴之路和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和复兴,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又要借力于中医药学长期的实践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提高广大人民的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学在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的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中,中医药首次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卫生经贸合作、进行人文领域交流、促进多样文明互鉴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国与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浪潮中的引领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走向世界相结合。中医药“走出去”要依托阴阳中和、天人合一、仁和精诚、以人为本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主张。讲好新时代中医故事,就是要善于凝练中医药文化的普适性内核,凸显“中国智慧”“中国方法”“中国特色”的世界贡献。(何清湖 陈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