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构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体系

2018年01月10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构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体系

2018年01月09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随着《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我国首部《中医药法》以及《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相继出台,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医药文化,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关乎中国文化内在价值的世界认同,而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广阔。


  语言障碍是国际传播瓶颈


  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语言尤其是翻译成为最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医文化理论很多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深奥晦涩,难以翻译;另一方面,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也有诸多学理上的差异,国外民众的认知习惯难以同中医学说的表达对接。据国家中医管理局统计,中医技术的应用目前在世界的传播速度很快,约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中医,但主要局限于针灸和推拿,更多的中医文化知识远未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医本身的内涵和厚度相比,相去甚远。相关翻译人才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最大瓶颈。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科学的翻译理论做指导。科学的翻译理论需要我们转变翻译策略,翻译时既要体现中华文化特征,又要考虑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理解障碍。要将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要素相结合,必要时可以提高异化程度,这样更能引起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促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话语体系无疑也应遵循这个原则。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具体阐释,为中国话语权的建构奠定了心理基础、政治基础与实践基础,更为我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全球治理能力,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要采取“以我为主彰显主权”的翻译策略。做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和典籍的翻译,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与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对接。翻译策略上,须结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扩大以异化翻译法为主导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展现中国思想、贡献中国智慧。简单地说,文化、思想和理念是我的,当然解释权应该在我,翻译权也应该在我。


  二要重视中外合作。中西合璧翻译具有其独特作用和价值。党的十九大文件翻译首次采用中外合作翻译模式,得到国内外一致认可。在巨大的文化差异鸿沟面前,中医名词术语和典籍翻译更应追求传播的有效性和接受效果,外译时虽以中国译者为主,外国译者的加入也不可或缺。但是,即使海外译者在中医药文化外译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从长远角度来看,还是应以本土译者为翻译的主力军。因为西方译者受“本族文化中心主义”影响,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归化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曲解、误译中国文化的现象。中国译者本身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往往以忠实为核心,更符合我国中医药文化外译的长期需求。只有这样,中医文化翻译才能做到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西方话语体系对接,真正实现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构建。


  加快“全球公共产品”供给


  当前,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需要跨越不同的文化、语言和话语体系,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走进去”,进入对方话语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这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应该追求的境界。以史明鉴,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向欧洲介绍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材料,其贡献不仅在于促进中华文明在西方的传播,影响同时代的一批欧洲思想家和科学家,加深中西方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间的调适与融合;而且在东西方文化寻求共同性和互补性的过程中,促进了双方政治文化制度的相互吸收和仿效,为欧洲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照。这对于当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仍具参考和借鉴意义。


  更进一步说,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安全。我国领导人在诸多外交场合,引用国学经典和中医理念为全球经济“望闻问切”,旨在告知天下,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等观念可为人类认识世界、解决文明冲突提供借鉴,更可为世界经济的隐疾和危机“病灶”觅得良方,对症下药,从而治理好世界经济,让世界知道中国是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发展是为世界和平努力的。这就是以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中国方案来创新全球治理,为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精髓。“跨国公共产品提供者”将成为中国软实力的新标签,这既体现中国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外交理念,也符合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需要。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此过程中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