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一位75岁老人的中医情怀

2018年02月16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近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中医药报》社承办的中医药法知识竞赛落下帷幕,不少读者随答卷寄来信件,表达对中医药事业的期许,其中一封用毛笔写的来信尤为特别——


一位75岁老人的中医情怀


时间:2018-02-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徐婧


  清晨,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75岁的都建勋老人像往常一样从信箱里拿出订阅的《中国中医药报》,一套中医药法知识竞赛题吸引了他的目光。

  回答完知识竞赛的系列题目,他感到有些激动,思绪不能平静。回想起自己从事中医工作的岁月,老人思忖良久,觉得这是一个表达心声的好机会。于是,他研墨,提笔,写下了自己的中医情怀。写毕,他小心地将信纸装好,用胶水密封,看着信封投进信箱,这一颗心才算安定下来。

  数行翰墨,一段心声。这封从革命老区寄来的信件,跨越黄土高原奔涌的河流,跨越华北平原无垠的旷野,风尘仆仆,着陆在报社编辑部的案前。这封特殊的来信,让人为之动容,并想走近老人,了解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在延川县,提起都建勋,大家都赞不绝口, 他写的《延川民间土单验方中草药采汇集》在当地也为人熟知。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在全县境内普查药源,跋山涉水,辨别药材。对于那些不能确定药名者,则根据其科属、性味进行辨别,用当地别名收录,并注意总结功效。这本书收录方400首、药140味,达8余万字,在陕地民间中医的发展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都建勋出生于1942年,是延川县中医院创始人之一,曾任延川县中医院院长,兼任延安地区中医药学会理事。六十余年的临床中医工作,让他对中医药事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即使在退休后,他也一直坚持订阅报纸,了解与中医药有关的政策措施,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回望六十年的从医经历,他也曾经历低谷。中医药在过去一定的历史时期受到了西医的排挤打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遇到很大阻碍,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在信中写道:“我亲步踏行中医药各时代的程途,内心自感,亦曾有不愉之忧,不乐之愁,何时何地何虑之祈,对中医药发展心态不平,情志渐丧。”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闻此佳音,都建勋深感喜悦。信中笔锋一转,写道:“今日云散天晴,法章律条专业规范,精细清亮,明确遵行无疑,振兴发展提出,有望继前。”

  都建勋认为,中医药法吸取了过去中医药发展中的经验,在中医药服务,保护与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内容上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上有些一知半解的游医到处欺骗民众,电视广告不实之词太多,有损中医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信誉。而中医药法让中医更有保障,作为中医人,应该主动学习中医药法。”对于今年75岁的都建勋来说,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总结了不少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都建勋认为,除了法律上的保障,传承中医药,学会创新更加关键。他在信中结尾写道:“中医药知识传承、中药材的种植、收购、炮制,要尊古今药理研讨,结合实践观察,不要闭门造车。”他深感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作用,认为要吸取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手段,应用于民间医药的研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对老人在75岁高龄,仍然关心着中医药事业的最好写照。在夕阳里,他戴上眼镜,细细地阅读了一遍报纸,又出门看了看信箱,期待着来自北京的回音。

  掸去信上的岁月风霜,珍藏起信中的中医情怀。无论年岁多长,无论相隔多远,这份情怀,是中医药发展大潮中的一点星火,它将成为中医药事业的坚实之基,力量之源。(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