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从临床角度看中药新药研发

2018年05月1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从临床角度看中药新药研发

2018-05-07 健康报 


  当前,国家对药物研发的重视程度颇高,这不仅加快了新药审评审批的速度,还从制度、政策上刺激着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研发。近年来,中药新药研发的临床问题较多,影响着企业、院校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在此结合个人临床研究的工作经验,谈谈中药新药研发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应重视中医理论指导


  中药新药研发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但实际情况是往往忽视或无视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某个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新药,基本上都是选用清热解毒苦寒之品,动物实验也是证明该处方具有抗炎、镇痛之效,实为谬误啊。慢性盆腔炎病位在下焦,多为阴浊之邪积聚而致,治应以温煦之药,岂可用苦寒之品?这类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往往观察到疗效不好,因苦寒碍胃导致的胃肠反应亦不少,这样的品种当然无法成功。认真反思其组方指导思想,实际上就是围绕“炎症”二字,按照现代药理研究思路进行组方,完全脱离了中医理论。


  又以某个治疗慢性头痛的中药新药为例,处方中基本都选用理气止痛之品,动物实验也证明该处方具有镇痛的效果。这类中药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的疗效也不好,为什么呢?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慢性头痛者往往有阳虚之证,应以温阳止痛为主,佐加理气止痛之品,体现中药标本兼治之功效。如果只是单独的理气止痛,与众多止痛西药有何区别?如何体现出中药标本兼治的优势?所以在中药新药研发的初始阶段,就应该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加强药学人员、临床医生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家的交流讨论,因为唯有立论清晰方可取得良效。


  立项从临床需求出发


  中药新药研发应是基于临床需求,在中医治疗有优势的领域立项。遗憾的是,目前企业立项考虑其他因素太多,诸如市场、销售渠道、处方者名声等,导致立项出现偏差。例如治疗感冒、急性咽炎之类的中成药,市场上已经很多,但是新立项企业还是不少,处方、主治、功效基本雷同,“新”在何处?这类品种创新如何体现?实在是为难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者。


  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例,市场上已有诸多著名产品,但是新立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新药还是不少,而且往往都是针对血瘀证。其实,申办者应该认真思考,冠心病除心绞痛之外,现在临床有哪些需求?例如目前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众多,也没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此类情况应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可以成为立项的依据。同时,在中药新药立项方面,应该多了解临床需求,明确临床品种的优势和定位,做到有的放矢,不要为研发而研发。


  把基础研究做扎实


  中药新药研发问题集中在临床研究阶段爆发,这点值得反思。回头看动物实验研究,有的药理不清,例如某个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新药,动物实验没有明确是降低胆固醇为主还是甘油三酯为主。如果是降低胆固醇,可能途径是什么又讲不清楚,难以为临床研究设计提供支持。有的药效面面俱到,例如某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新药,动物实验发现有抗炎、抗病毒、止咳、化痰等众多药效,美其名曰“多靶点”,实则没目标。


  动物不会说话,但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发现疗效不好,问题就爆发了。这类问题无论是中药复方新药还是现代中药都存在,反应的是基础研究不扎实,创新支撑不够。有的医生根据中医理论认为处方有效,为什么还要强调动物实验呢?须知道传统中药是水剂煎煮,而中成药是现代设备提取生产而成,中医理论认为有效的处方,通过现代工艺生产就未必有效了,所以必须开展动物实验,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证据支撑。


  优化临床方案设计


  临床定位不准确是中成药的老问题,但是一直存在,这与临床研究方案设计有很大关系。目前医学进展很快,疾病谱和诊疗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果临床定位还是不精准,研究结果往往难以评价,无法为批准上市提供依据。例如针对某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新药,选择人群是什么?是左室射血分数低的患者还是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患者?主要疗效指标是改善心功能还是控制心室率?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还是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提高生活质量还是理化指标如BNP的改善?这些目标不清晰,定位不精准,到临床研究实施阶段各类问题就出现了,入组的病人和基础治疗药物五花八门,疗效评价无从下手。所以,在中药新药的研发中,一定要强调临床精准定位,做好临床方案的设计。


  加强研发模式创新


  目前,中药新药研发模式固化,很多临床研究方案基本雷同,可以互相套用,犹如八股文,可称“药八股”。虽然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对临床研究方案有规范性要求,但是具体研究方案内容应该强调创新,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模式可以是“主治疾病”“主治证候”和“病证结合”,强调实事求是。例如有些疾病无须辨证是可以接受的,曾有个治疗高脂血症中药新药为辨证而辨证,方案设计硬套了个痰浊证。其实关键是能把胆固醇或甘油三酯降下来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辨证,要杜绝临床研究中“假辨证”和“辨假证”。


  安全性指标也应该有针对性、个性化设计,而不是照搬指导原则,例如一些简单皮肤科外用药,有必要查大便常规吗?几滴眼药水有必要查心电图吗?查这些指标依据是什么要清楚,目的是什么要清楚,不要为查而查。应该鼓励临床设计和技术审评人员大胆创新,唯有创新,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