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中医文化自信 亟须补上的一课

2018年09月10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医文化自信 亟须补上的一课

2018-09-05 健康报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但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从根本上看是因为缺乏文化自信。所以,“中医文化自信”这一课有必要补一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包含着中医的繁荣兴盛,也就必然要求有高度的中医文化自信。因此,有必要对中医文化自信是什么、中医文化自信有哪些特征进行研究与探索。


  笔者认为,中医文化自信就是中华民族认同和肯定中医药的内在价值,对传承和发展中医有坚定信念,对中医的优势和不足有正确认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中医人如果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必然会有特定的文化自信以“形诸外”。中医文化自信的表现至少包含以下五个特征。


  ■充分认知


  中医作为一门有几千年传承历史的复杂学科,对其做出公正客观评价之前,要有充分的认知。能够对中医的优势和不足有正确的认识,是中医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本要求,这就需要中医人对中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实践经验等有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知。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一是充分认知中医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中医吸纳了中华文化中的许多哲学智慧,有些哲学智慧通过中医的消化吸收、主动创造而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中和”等都融入了中医的血脉里。“天人合一”,即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互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中医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提出了顺应自然的防病治病原则,并将“天人合一”具体化到中医的各个方面。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天地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是宇宙的最高法则。中医继承和发展了“中和”理论。中医认为,生理状态是“阴阳调和”,发生疾病时“阴阳失和”,诊断就是“察其不和”,治疗则要“和其不和”。中医对“和”的理解和追求贯穿防病治病的始终。


  二是充分认知中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指引下,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和医家的发现,提炼总结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中理、法、方、药完备,古人发现和总结的许多自然及人体规律经过上千年的临床检验,其作用确凿无疑。


  ■价值肯定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自信,是对自身所处文化的认同和肯定。中医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医的认同和肯定,没有对中医价值的肯定,就会陷入不顾事实、预设立场地全盘否定中医。笔者认为,中医文化自信对中医的价值肯定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肯定中医的丰富内涵。中医不只是中医师在诊室内把脉、处方,从屠呦呦因之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到“神六”宇航员服用的“太空养心丸”,从湖南隆回满山的金银花到日常养生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都与中医有关。


  二是肯定中医的历史贡献。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前,中医就已深深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肯定中医的现实作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较低的卫生投入形成基本全民覆盖的医疗体系,维持着较高的人均期望寿命。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1亿,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2691.5万人。中医药在当前的卫生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敢于借鉴


  从世界医学史来看,传统医学并不只有中医,各国各民族都有其传统医学。但绝大多数传统医学由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不能满足时代要求而被淘汰。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能传承千年并在现代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医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借鉴、不断成长。


  中医学的源头是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可以缓解不同症状的草药、砭刺部位、热敷方法等,文字出现后形成了零散而不成体系的临床治疗记录,然后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经验的日渐丰富和不断借鉴,吸收当时最为先进的各种学说和技术,而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方法。到了现代,中医在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为己用这一点上,与现代医学相比确有巨大差距,这也是人们批评中医“保守”“落后”的原因之一。但这与中医的理论来源、学科范式与现代科学技术差异较大有关,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医一直在努力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事实。


  ■不断创新


  中医历来就重视创新,从《黄帝内经》时期创立了中医基础理论,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创立辨证论治体系,到金元四大家通过理论创新形成学术争鸣,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大盛以应对时疫,再到与现代医学的不断碰撞、交流、结合,都说明中医是在不断创新的。


  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改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民众健康的重大问题,中医在新环境下遭遇了新的挑战。高度的中医文化自信要求,中医若要更好解决这些医学难题,就应该不断创新,包括创新中医诊疗方法、人才培养方式等,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发展。


  ■勤于实践


  勤于实践是中医文化自信的最终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并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中医有内涵、有价值、敢借鉴、能创新,最终都要表现在实践中。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敢用、不会用、用不好中医,说明中医只能是故纸堆里的死学问,那中医所谓的内涵、价值就成为空中楼阁,中医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以中医与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医临床诊疗而言,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有疗效、对人们防病治病有作用,是中医持续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前提,是中医文化自信最鲜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