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中医药给慢病患者带来福音

2018年09月13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医药给慢病患者带来福音

2018-09-05 健康报 


  我国及世界人口不断老龄化,退变性、衰老性及遗传性慢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医疗卫生资源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探索各种慢性病的共性发病机制,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医学问题,更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要素。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研究,他领衔完成的“‘肾精亏虚型慢性病’共性防治规律和推广应用” 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研究证明了“肾精亏虚”加速慢性病的发展,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系统、微环境及干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IFN-γ、TSH、TGFβ等细胞因子表达低下;创新性提出“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并证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脊髓型颈椎病等慢性病共性规律是“慢性炎症持续刺激,不断加速退变与衰老,导致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下降,组织修复与代偿能力降低”。


  该团队还运用补肾填精方治疗3544例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患者,明显改善了“肾精亏虚”的临床表现,总有效率为85.6%,提高了该类疾病的防治水平,充分体现了“先调证,再治病”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科学规律,且建立了从“肾”论治慢性病的临床规范化方案。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近3000家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研究者说


  让更多研究成果反哺临床


  中医防治慢性筋骨病有优势


  慢性筋骨病是由于人体退变衰老,并因创伤、劳损、感受外邪、代谢障碍等因素,加速其退变、衰老,从而造成全身脊柱、骨与关节、骨骼肌等部位病理改变,进而筋骨“动静力平衡失调”,出现局部或全身的疼痛、肿胀、麻木、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等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病等。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骨伤学科老一辈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王拥军教授创立了内治“调和法”(内调气血失和),并研发出内服调治“调和十三方”和膏方调养“益元十三方”。通过临床系统观察以及11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RCT)临床试验研究,该团队证明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临床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且复发率较低。此外,他们创立的外治“调衡法”(外调筋骨失衡)及“筋骨平衡操”“脊柱平衡操”“施氏十二字养生功”“颈腰保健操”“整颈三步九法”“整腰三步九法”“整膝三步九法”等富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防治慢性筋骨病的技术方法,疗效显著,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


  遵循双向转化思路做研究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增进我国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拥军教授介绍,在应用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时,除了“知其然”,如今已经迈入“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比如在骨质疏松症研究方面,该团队发现了调控骨代谢的新基因,发现了补肾填精中药能够上调Wnt/β-Catenin-BMP、Notch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可以上调OPG/RANKL信号,抑制骨丢失。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曾荣获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王拥军教授团队还首次发现椎间盘具有器官的功能,并呈现衰老的基本规律。研究首次证明了β-catenin和Smad3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并发现了益气化瘀方延缓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应该遵循双向转化的思路与方法”,王拥军教授的解释是,研究者发起的研究应源于临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活用流派精髓,总结基本经验和方技,形成优势方药技术;并通过现代临床试验研究和基础研究,探索中医药防治疾病规律,形成新的创新成果后反哺临床,提高疗效,甚至推广到社区,真正实现“临床—实验—临床和社区”的双向转化。


  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要趁早


  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中医药院校只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才有较多的机会跟随导师进实验室和进行临床实践。王拥军教授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在7年制学生的本科阶段就提前实行多导师制,安排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学生临床,一位熟悉现代生命科学的导师指导其钻研基础研究。


  王拥军教授认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培养人才采取的“六结合”模式,即中医与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医古文与外语结合、医药学与生物学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及业务技术与组织管理结合,值得中医药院校借鉴。因为中医药要发展,需要优秀的领军人才和大师级人才,更需要培养出一大批高级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