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视点 >> 媒体视点

人民日报:在新时代推动中医学更好发展

2018年10月25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医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

在新时代推动中医学更好发展

时间:2018-10-2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董竞成 刘文先

  每一门学科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形成过程大体是经验累积、知识总结、实践验证、理论凝练并同质归类的过程。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的传统医学学科,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防病治病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历史演进角度看,中医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是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中医”的内涵既有沿袭之同,又有演进之异。

  鸦片战争前,中医学只是以“医”的概念出现,“医”的前面并无“中”字作为前置定语。虽然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可以见到组合词汇“中医”,但只是为了说明医学、医生、医术的水平,与“上医”“下医”相对应。中国古代“医”的概念,其实质无疑是指中国古代的汉民族传统医学,包含了几千年来不断传承发展的汉医理论及其实践。

  鸦片战争后,中医学作为与西医学相对应的概念,才有了今天“中医”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中医学的外延不断扩展,而且中医学与西医学开始结合。相应地,我国医学格局也从中医、西医二元格局发展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元格局,促进了中西医融会贯通。

  近年来,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获得很大发展,与传统的汉医呈融合发展之势。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大中医”等系列理念。201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提出:“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这实际上对中医学的内涵作出了更为科学、更符合时代特征的说明。今天,中医学日益发展成为包括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统称。

  中医学和西医学、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属于各有特点的医学体系,存异求同、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才是未来人类医学发展的阳光大道。现代医学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医学,然而传统医学的重要作用同样应该受到重视。中医学作为当今世界传统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应该在坚持“中医”本色的同时,以开放姿态拥抱现代科学、现代医学,不断展现新的内涵、实现新的发展。展望未来中医学的发展,其核心在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学之所以为“中”的独特品质,特别是传承和发展中医的原创思维,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个性治疗、众多理法方药的实践经验、治未病的养生理念等;其方向和力量在于融合,让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有机融合,借融合之势不断展现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丰富中医学的内涵,提升中医学的水平,进而推动现代医学发展,并催生出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新医学。

  (作者:董竞成 刘文先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