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话

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史话 >> 中医史话

《伤寒杂病论》活学活用有捷径

2018年11月0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伤寒杂病论》活学活用有捷径

2018-10-18 健康报


  《伤寒杂病论》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其分为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主要以论述伤寒病为主, 而《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笔者在研习《伤寒杂病论》时,有一些体会和感悟,与同行分享。


  精读原文,弄通本义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阐述疾病的诊疗方案。只有精读原文,细细揣摩仲景对疾病最真实的认识,结合后世大家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才能加深对疾病本来面目的理解。


  如《伤寒杂病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条原文告诉我们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柴胡证”按照张仲景96条所述就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而101条张仲景又加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言临床凡是遇到柴胡证的一部分主症,只要属于少阳病枢机不利的病机,即可投此方治疗,而不必等待出现所有主症。所以,101条提出灵活运用方药,弄清疾病的病机十分重要。就临床而言,我们经常会遇到患者的某一症状,似乎有点像古代医家说的某一个证,但总会有一两个症没有完全符合,这时候,很多医者会选择忽视这一二症的存在。研读《伤寒杂病论》后,笔者发现对于疾病而言,重在辨证论治。


  参考名家,弄通医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在继承《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对其有所发挥,赋予了《伤寒杂病论》时代的印记,推动了伤寒学派的发展。囿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及时代背景的不同,在精读原文、理解本意的基础上,并不能完全理解《伤寒杂病论》所涉及的医理,结合名家、大家对《伤寒杂病论》的注解和感悟,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及理法方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正如《伤寒杂病论》202条:“阳明病,口燥,但欲饮水,不欲咽者,此必衄。”意思是阳明病热在气分的表现为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若患者口燥欲饮,水含在口里而不欲下咽,为热已入血分。这一点后世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就有“太阴温病,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荣中也”,并指出对于热在血分之证,可选犀角地黄汤加减。所以,对于《伤寒杂病论》中有些条文的理解,多参考后世著作至关重要。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周围环境的恶化,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如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前升高。所以,对疾病进行预防及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正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这条指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这条所论述的“治未病”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例如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指出邪热在胃时,除用清热益胃的石膏、知母外,还应加入咸寒滋肾的阿胶、龟板,以防胃热下陷于肾。


  善于对比,获得启示


  《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病名,诸如“狐惑病”“百合病”“痉病”“历节病”“虚劳病”等,这些病名虽然令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我们不能否定这类疾病的存在。我们要善于与现代疾病对比,找出共同特点,只有古今对比、辨证论治,以古代经验方加减治今病,中医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就拿《金匮要略》所论述的“百合病”而言,其主要是指一种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和行动异常为特征的病症,结合现代医家的研究,多数认为其可能为神经衰弱症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我们可以从“百合病”与“神经衰弱症”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找出相似之处,从而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