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呃逆的中医辨证

2011年04月1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呃逆的中医辨证 

 


 
□ 程彬彬 南京市中医院 

 


 
  呃逆,古代中医称作“哕”。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认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为哕”。可见当时中医已经认识到,受寒与食积可致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呃逆也可能是病情较重的一种表现。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呃逆分为3种不同证型进行辨治,为后世诊疗奠定了基础。一是“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指出呃逆的腑实证型,腹胀满,辨清病因病机后,用通利的方法治疗;其二是“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指出寒证呃逆,手足厥冷,以橘皮、生姜温中运化为主治疗;其三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指出呃逆的气虚证型,用橘皮、竹茹、生姜、大枣、人参、甘草等益气健脾、化痰湿、和胃气。

  宋代医家严用和在张仲景橘皮竹茹汤基础上,加赤茯苓、枇杷叶、麦冬、制半夏,主治气阴两虚兼有痰浊、肺胃气逆所致之呃逆。《卫生家宝》中记载医家朱端章用顺气汤(丁香、柿蒂)“治呃逆神验,亦治久痢”。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呃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作呃忒、骞逆之声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秦景明《症因脉治》中用丁香柿蒂(丁香、柿蒂、党参、生姜),治疗胃中虚寒所致呃逆、呕吐、口淡、食少、脘闷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

  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著有“阳明湿温,气壅而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用橘皮、竹茹、柿蒂、姜汁化痰湿、降气逆,主治湿温呃逆,且注明“有痰火者,加竹沥、栝楼霜;有瘀血者,加桃仁”,将中医对呃逆的诊治再度推向深入。

  现代已故著名中医谢昌仁2005年曾亲诊一例肺癌兼呃逆患者,所拟方药亦是张仲景橘皮竹茹汤加味化裁:橘皮10克,甘草4克,赤茯苓12克,炒竹茹10克,姜半夏10克,玄参15克,太子参12克,枇杷叶12克,薏苡仁15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鲜生姜一片。方用橘皮、生姜、制半夏化湿浊、降痰气;竹茹、枇杷叶清肺胃、止呃逆;太子参、甘草补肺脾、益胃气;玄参、薏苡仁、赤茯苓清心火、益脾阴;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利湿热、清邪毒。全方扶正祛邪、降逆止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