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1年05月25日
编者按: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梅国强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经方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丰富,今就其寒热并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和典型病案分3部分陆续刊出。
寒热并用治慢性胃炎(上)
□ 岳滢滢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梅国强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寒)为常见,但脾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或因肝郁乘脾,常可化热(湿热),在症状上常有热象,辨属寒热错杂。本病由于个体差异,上、中、下三焦的寒热偏向有所不同,临床表现的主症也有所差别:或见既有口干口苦,舌红泛酸,又见大便溏薄易通,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的上热下寒证;或见既有清涎自涌或呕吐清水,口淡,又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的上寒下热证;或间杂痰湿而表现为胸闷,脘痞,腹满,小便不利,舌红,苔厚腻,脉濡数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湿热均重之证。用药均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务求其平。常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之类,常用药物有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等。湿热或痰热困阻较重则可用柴胡陷胸汤之类清热化痰,疏肝和胃。针对三焦脏腑寒热的不同以及湿热的偏重,又可随证加减。另外,本病到中后期阶段,由于病程较久,久病入络,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应考虑刘寄奴、徐长卿、生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药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病案举例
案1 胃脘痛(糜烂性胃炎)
朱某,女,43岁,2005年10月27日初诊。自述胃脘疼痛反复发作8年,近期胃脘疼痛发作,泛酸,呕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而少,脉沉弱。2005年9月胃镜提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西医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理气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枳实25克,莱菔子15克,吴茱萸5克,乌贼骨1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虎杖25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11月3日二诊:胃脘不胀,疼痛减轻,不反酸,不呕吐,纳差,大便不干,二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守上方,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药后诸症消失,少有复发。
按:患者胃脘疼痛,泛酸,呕吐清水,口淡,大便3~4日1次,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而少,脉沉弱。梅国强认为此案辨证为上寒下热,虚实夹杂之证,且寒在上中二焦,热在下焦。寒邪客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水气不化,故呕吐清水、泛酸;胃脘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胃脘疼痛;脾胃虚弱,寒邪犯胃,寒湿中阻,故口淡;热结肠府,传导不利,故大便干结,多日一行;热结膀胱,则小便短赤;舌质红亦为热象,治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梅国强认为方中半夏泻心汤之主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半夏苦辛温燥,和胃降逆,黄连、黄芩苦寒清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吴茱萸、乌贼骨制酸止痛,郁金、片姜黄、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循“久病入络”之意,厚朴消痰下气除满。针对便结加用虎杖、莱菔子清热下气通便。复诊诸症缓解,胃寒减轻,肠热亦缓,舌质转淡,效不更方,守原方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