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1年10月09日
浅议“浊”和“浊病”
□ 马艳东 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
“浊”作为《内经》中的一个医学概念,后世医家论述颇多,特别是近几年来,关于“浊”、“浊毒”之论更是见诸报端。深入研究其“浊”之内涵很有必要,这对探究某些病证的机理,临床治法的确立和方药的实施很有指导意义。
临床所见,诸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风湿免疫病等等,均具有发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效果不理想、愈后不良等特点。属中医久病、沉疴、痼疾、坏病的范畴。这类疾病,在发病的初期,无论是因外感六淫,或是内伤七情,还是脏腑功能失调,致使痰、湿、瘀等病理产物蓄积体内,留滞在人体经脉系统。久而久之,瘀阻在人体的络脉系统,影响脏腑正常气化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病理产物——混沉之物,也在通过人体脏腑的非正常气化(不归正化)作用,不断杂合形成着一种新的物质(新病邪)。笔者认为这种物质就是“浊”,并将其所造成的疾病称为“浊病”。
浊病的产生虽由痰、湿、瘀杂合而成,从表象上看虽仍还有或痰、或湿、或瘀的特征,但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已非痰、非湿、非瘀。由于脏腑功能的不同和痰、湿、瘀三邪气的趋化性,其临床特点也不尽相同。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脏腑受损情况,将其分为痰浊病、湿浊病和瘀浊病。即所谓“以痰气盛者为痰浊,以湿气盛者为湿浊,以瘀气盛者为瘀浊”。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咳证、喘证、肺胀)多属痰浊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痹证)多属湿浊病,心脑血管疾病(胸痹、心痛、中风)多属瘀浊病。
由于浊病的形成一是因脏腑功能衰弱,二是由痰、湿、瘀三气杂合而成,且胶固难解,所以对该病的治疗非一般祛痰、化湿、活血之法所能解之。因此在治法上一是要改善脏腑功能,化解浊毒;二是要采用搜络剔浊的方法,将浊毒剔除。只有这样,久潜沉伏之浊毒才能得以清除,经络营卫气血才能得以畅通,沉疴固疾才能得以好转或痊愈。由于浊物质久潜体内,胶固沉积,治疗非短期能见速效,需长期重用搜络剔浊之品方能见功。常用药物:水蛭、土鳖虫、蜈蚣、全蝎、僵蚕、地龙、蜂房、皂刺、郁金、川芎、三棱、莪术、穿山龙、威灵仙、白芥子等等。在应用时还需结合不同脏腑,以及虚实寒热之不同,辨证用之。
总之,笔者对“浊”和“浊病”有以下认识:一是“浊”产生的必备条件是痰、湿、瘀三邪气久潜体内,杂合而至。三者如缺其一,不能形成。二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表里上下皆可罹患。浊病初期多无临床表现,疾病后期脏腑功能呈现严重失调,气血津液出现严重失衡。三是浊病根据其偏性不同,分为痰浊病、湿浊病、瘀浊病。四是浊病的治疗需两大途径同时进行,即在补益五脏,化浊通络的同时,通经开窍,搜络剔浊。临床中笔者遵循这些原则在治疗慢阻肺、糖尿病、高血脂、风湿免疫病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疗效。
如何对痰浊病、湿浊病、瘀浊病进行界定,即定性定量,浊物质在脏腑中易潜伏的位点,浊物质作用后的脏腑功能改变,以及现代病理学改变等,这些仍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